皖川学校校园一角 李国彦摄 |
京安小区里,受灾群众恢复了往日的欢笑 黎林烽摄 |
走进灾区安置房
本报记者 刘 泉
汶川强震,无数受灾群众顿失家园。为了让他们尽快安居,5月20日,中国政府决定,安排专项资金,用3个月时间为灾区建造过渡安置房(活动板房)。
震灾过去一月有余,而今受灾群众住得怎样?
记者一行奔赴四川地震灾区,亲身感受受灾群众在过渡安置房里的生活。
书声朗朗,从板房教室传来……
6月23日,青山绿树掩映下的都江堰市皖川学校,一排排白墙彩顶的校舍显得格外活泼漂亮。
皖川学校是由安徽省援建的一个集中的过渡校园区,全部由活动板房搭建,210多间板房里容纳了震前6所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二各年级的7000余名学生,学生来自方圆十几公里以内。由于中小学校舍的恢复重建正在进行,167个教学班的学生们至少要在这样的过渡校舍中度过1年的时间。
尽管校园还相对简单,但久违的同学重新聚到一起上课,孩子们仍然很兴奋。看到笑容重新回到孩子们脸上,听到朗朗的读书声重新响起,我们的心情也随之明亮起来。
皖川学校是当时汶川地震灾区建成交付使用的规模最大的过渡学校,这样一个集中校区,不同年级的学生怎么上课?校方解释说,学校采用的是“错层”方式,即小学和中学错开时间上课,以避免上下学高峰。
学校功能齐备,生活设施也比较完善,有教室、医务室、小操场、公共卫生间和三个食堂,家远的学生可以临时住在学生宿舍。每间教室约54平方米,能容纳40名学生。前后两排教室之间的间距至少有7.5米。尽管室外温度较高,但进到教室里还是感觉比较凉爽。据援建方介绍,考虑到灾后学生仍然会有紧张感,板房采用了牢固的钢结构,门窗是中空玻璃,室内加了吊顶,墙体可以保温隔热隔音。为了便于学生间互相交流,学校设计成围合式布局,保留了原有的生态树木,彩色屋顶增添了学校活泼舒展的氛围。为适应灾后残疾孩子的需要,学校还特别设计了无障碍设施。
我们看到,教室里安上了日光灯、电扇和插座,桌椅课本都是新的。“欢迎孩子们回家!”一句令人含笑带泪的话写在第一堂复课的黑板上。“挺直脊梁,用坚强的信念迎接明天的朝阳!”在校园里一幅幅类似这样的励志条幅下面,是下课后快乐地跳皮筋、玩耍的孩子们。走到学校食堂前,墙上贴着“一周菜谱公示”,还有“食堂布局、流程图”。厨房操作间里,阳光充足明亮,穿着白大褂的师傅们正在切黄瓜,削土豆,煮饭,忙得不亦乐乎。为了保证7000名学生的用餐安全,当地的卫生执法监督总队专门派出监督员,到学校检查指导食堂应如何布局,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细节等。
终于有“家”的感觉了……
听说灾区除了都江堰外,乡镇的灾情重,城里要好些,我们很想去看看那些农村受灾群众的生活。6月23日下午,我们来到了鸡冠山新区。
鸡冠山新区位于距崇州城区10多公里的怀远镇定江桥社区。这里原来是驾校,而今蓝色的屋顶显示,这里现在是成片的过渡安置房。
蒋勇和居住在这里的近3000名受灾群众一样,都来自崇州受灾严重的鸡冠山乡。山上的房子在地震中垮了或者成了危房。我们来这里的10天前,他们被政府整乡集中搬迁安置在这里。
我们提出上他的新家看看,他爽快地答应了。走进他家,约16平方米的房子里,一家4口安了3张单人床,床拼在一起。被子、饭桌齐全,墙角堆着锅碗瓢盆、大米、土豆、扁豆、矿泉水瓶,家里大大小小很多东西都是政府统一配置的,每人每天可以享受到10元钱,1斤大米的政策。新区里10户共用一间厨房,他们可以在对面的公共厨房里自己炒菜做饭,“终于有家的感觉了。”蒋勇的媳妇说。
听说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过上家庭生活,河北省邢台市1500名援建者昼夜施工,仅用20天就让950多户受灾群众有了这个新家。问及此事,援建方代表动情地说,1966年邢台遭受地震时,曾接受过全国人民的援助,现在我们邢台人民也一定要尽快给四川受灾群众重建家园!据他介绍,安置房用的是75毫米彩钢夹芯板,塑钢门窗,排污系统采用了玻璃钢化粪池,主干路用混凝土砌块,支路铺砖,以利于以后场地恢复。
我在新区里逛了逛。这里建有1087间板房,其中包括14间淋浴房、4座厕所。淋浴房屋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新区里设立了管理委员会、民警值班点、中国电信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基本生活用品在新区的超市就可以买到。往前走,只见孩子们在崭新的健身娱乐设施上玩耍,十几个大姐在公共洗衣池里洗衣服,清运车在新区里清运垃圾。新区入口处专辟了一个图书馆,约120平方米,3000多册图书,孩子们正在里面看书。
在新区边走边看,我的耳畔不时传来广播站播送的哪儿哪儿招工的声音,据这里的居民说,一周前成都市有关部门把巡回招聘会开到了现场。鸡冠山乡以前以旅游和林业为主,现在家园被毁,而且受地震垮塌滑坡的影响,重建非常困难。在山上转悠惯了的村民,乍一闲下来还真不习惯。“在安置点里生活是很好,可还是想出去做活路。做啥子都可以,比天天在这里闲起要好得多。”一位居民很认真地对我说。
蒋勇的媳妇也总是惦记着她家的两头大猪。新区里不让养猪,他们只好把小猪卖了,大猪则托给亲戚代管。“当然还是想尽快回迁了。”她说。
援建还是自建,这是个问题……
在四川,大多数农户都像蒋勇媳妇这样急于在原地重建家园,而且像四川的阿坝和北川,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有自己本民族的生活习俗。考虑到这些因素,四川省在地震灾后到建设永久性住房之前,把建设过渡安置房作为安置受灾群众的重中之重,决定按照“援建与自建相结合,统筹协调,多方努力,共同推进”的原则,采用多种建设方式,即除了省外援建、政府统建、社会捐建之外,还鼓励农民自建过渡安置房,多种方式并进。到6月30日,灾区农民自建过渡安置房已达869664套,省外援建过渡安置房(活动板房)352568套。
据四川省建设厅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田利娅介绍,对灾区原地自建过渡房的农户,将给予2000元的资金补贴;如果建永久性住房,则平均能拿到2万元的财政资金补贴。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分两步走,先建过渡房,再建永久性住房;如果自己条件允许,也可以两步并作一步走。
那么,自建房的质量将如何保证?面对我们的疑问,田利娅解释说,四川省建设部门已根据地震、国土部门提出的选址意见,从抗震设防要求、民族传统习惯、民居风格等考虑,针对民族地区、山区、丘陵和坪坝地区,分别筛选出40多种可供选择的构造和设计图集,经专家审定后,供农户选择。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向每个镇乡派出10个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并培训工匠。
由于四川地震重灾区区域广,可建设用地少,这样由省外援建的过渡房安置点在四川大大小小总计达1100个。小的比如湖南省援建的一个幼儿园安置点,也就只有两间教室两间办公室。因为安置点比较分散,湖南的援建队伍光设计图纸就出了上千张。23个援建省市总共投入了8.6万人,出动大型机具2340多台。各援建省市都抽调了本地特级和一级企业的精兵强将,长途跋涉,5天内全部到达现场。以建设“鸟巢”等19项奥运工程闻名的北京城建集团曾有过“非典”期间七天七夜抢建小汤山医院的佳绩,当他们紧急驰援灾区时,当地受灾群众欢欣鼓舞:“盖‘鸟巢’的人为我们建安置房来了!”百姓们燃放鞭炮,欢迎来自北京的建设大军。
安全与舒适,鱼肉熊掌可兼得……
在我们以前的印象里,活动板房似乎在建筑工地上比较常见。这次,为了保证受灾群众住得既安全又尽量舒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四川省出台了相关文件,对过渡安置房的选址、布局、配套设施,以及防火、材料、结构、设备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比如,过渡安置住房基本上是单层钢结构装配式房屋,每套建筑面积控制在15至22平方米,每50套住房要相应配建一个集中供水点、一个公共卫生间、一个垃圾收集点,每5至10套住房配建一处公用厨房,保证供电入户,防火防雷等。优先考虑学校、医疗点的建设。还要考虑长远规划,尽可能用城乡废弃地及现有空旷地,不占用或少占用农田等。板房建成后将由当地政府、四川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援建省市三家联合验收,再交由当地民政部门接收、分配给受灾群众。
以前的活动板房大多采用水泥板、夹芯板等普通材质,而这次过渡安置房用的材料可要“高级得多”。彩钢材质的安置房可以应对6至7级余震,即便遇到级别更高的地震灾害,由于彩钢掉落所造成的损伤小,易施救,因此,轻便、抗震、防水的彩色钢板成为此次震后活动板房的最佳选择。公用厨房墙体则采用了防火性能好的岩棉夹芯板。考虑到教学隔音要求,在搭建活动板房教室时,还采用了隔声墙和吊顶。
节能环保的理念也体现在过渡安置房的建设当中。在不影响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很多安置点都尽量选用便于拆装、环保无污染的建筑材料;部分地面采用渗水石料,尽量少用水泥,少用永久性建材;根据实际,减小混凝土地板厚度;最大程度减少复耕难度,减少建筑废渣排放的环保压力。
此外,为了让受灾群众在这过渡性的新家也住得更加方便舒适,各援建单位还想了不少办法。我们看到,京安小区里挂着放映露天电影的大银幕;洛阳市援建安县桑枣镇的板房里,特别添置了平衡板、股四头肌训练器、站立架等残疾人康复器械。江油市要安置7万城市人口,援建方——北京城建集团就将这个大型“板房城”采用组团式布局,以通畅的主干道和次干道将安置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学校、医院、超市等分布其间,形成一个个城市社区。自来水接入公共浴室、厨房,每个道路交叉点设置消防栓,公共厕所服务半径为50至60米。考虑到生活污水不是个小数目,他们就大规模运用“三格式化粪池”技术,将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再通过地下排水系统排放。李白大道安置区内原有一条排污沟,设计人员巧妙地将它改造成排水河道,让“板房城”有了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承担多雨季节“城”里的排水功能。
身在帐篷,为的是群众不住帐篷……
6月24日,我们到灾情最严重的北川采访时,大量返乡抢运财产的受灾群众正在肩背手提地从县城往外运东西。我们和一长串运输材料物资的车一起,在损毁严重的土路上被堵得动弹不得,于是干脆下了车,徒步往里走。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消毒水和尘土的味道。穿过忙乱的人群,在距北川中学几百米处,我们找到了青岛援川板房任家坪项目部。北川99.7%都是山地,而强震后北川几乎被夷为平地,要找出一块适合建板房的平地着实不易,项目部只能设在一片低洼地上。由于此前一直下雨,巨大的排水工程使施工难度更大,项目部光是修建暗渠就投入了2000万元。我们踩着满地泥泞钻进他们住的帐篷,不一会儿就觉得跟蒸笼似的闷热难耐,不禁怀念起明亮凉爽得多的活动板房来。而青岛的援建队伍就是在这样缺水缺粮、蚊虫叮咬、“一到雨天满地漂鞋”的艰苦环境下,冒着余震和塌方的危险加班加点。
身处灾区,援建者们对受灾群众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这份深沉的责任感也是他们夜以继日工作的动力。洛阳市的援建人员告诉我们,当初他们一进灾区安置点,就组织全体人员走访受灾群众暂居的帐篷,只见互不相识的两三个家庭、十几个人,挤在12平方米的帐篷里,夜里睡觉连腿都伸不直;晴天帐篷里如火炉般闷热难耐,雨天则一片汪洋,被褥都得用绳子挂起来。“灾区人民正在受苦啊”!此情此景,让全体援建人员暗下决心,再苦再累,也要让受灾群众早日住进宽敞明亮的板房!
在共建家园的过程中,援建队伍和当地受灾群众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天津住宅集团援建队初到汉旺镇,就被那一幕幕房倒屋塌、一顶顶帐篷连片深深震撼。他们立即组织全体参建人员给当地小学生捐款。“六一”儿童节时,他们特意邀请项目所在地的部分师生到工地现场过节。孩子们参观了正在紧张施工的现场,看到未来的新家如此漂亮坚固,孩子们既兴奋又期待。而当地老百姓看到他们昼夜加班,既感动又心疼。端午节时,当地百姓自发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邀请他们一起聚餐,但现场紧张的工作和严格的纪律规定让他们不得不婉言谢绝。当汉旺镇武都村全体村民合伙购买了半扇猪肉,送到工地时,天津援建人员的眼眶湿润了:要知道那时村民每人每天只有1斤米和10元钱补助,这价值四五百元的猪肉,是全村多少村民辛苦积攒下来的口粮呀!
后记
回到北京,我脑海中依然激荡着灾区那些动人的情感。四川受灾群众的苦难令人动容,四川人民的乐观坚韧,更深深感动着我。记得6月23日,我到都江堰胥家镇高桥社区探望板房里的居民,热情的大妈邀我到屋里聊天。约20平方米的小屋布置得很整洁,小孙女在屋里玩耍,屋子里清香阵阵,原来是大妈从附近采来的栀子花香。因花香而顿时生动的小屋温馨弥漫。看我很喜欢,大妈送了我一大捧花,幽香随之从我的手中传递弥散,精神似乎也随之振奋起来。震灾过后,灾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不变!我在心里默默祝愿:坚强的灾区人民,早日重建起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