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什邡7月3日电(记者艾福梅 任会斌)四川地震重灾区什邡市考生文敏早晨8点多就骑着父亲的自行车,从帐篷安置点赶到了高考板房考场。
7月3日,文敏将与其他约12万名地震灾区考生一起,迎来延迟近一个月的“人生大考”。
这次延期高考是中国从1977年正式恢复普通高考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作为地震重灾区,孩子能够顺利参加高考,应该感谢政府,感谢人民子弟兵。”站在考场的栅栏外,文敏的父亲文少奇说。
虽然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延期高考,但却不是第一次。早在2006年,为了保障考生安全,福建建瓯市因洪灾被迫推迟高考,4653名考生在延期一周后启用B卷应试。当年,福建建瓯市全部4681名考生除28名因保送、留学和体检不合格等个人因素自愿放弃外,无1名考生因灾缺考。
2年后,又是因为一场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使四川、甘肃两省面临同样的难题。国家教育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说,延考关系到灾区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抗震救灾和灾后信心的重建,必须特事特办,确保公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灾区延考极为重视,教育部于5月13日启动了高考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领导特别提出对灾区要“特事特办”。延期考试预案突破以往高考的有关规定,首先强调考生的人身安全。
当地政府部门也为延考考生实施了细致的安全保障和多种人性化举措。考虑到部分地区仍有余震发生,各考点都准备了防震预案,并在考前做好充分的应急演练。在板房考场内,依各地不同条件,安装空调、风扇或放置冰块,为考生防暑降温。大部分延考区为考生集中安排居住,高考期间统接统送,部分地区还安排统一食宿。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中国高考正变得日益人性化。31年来,全国普通高考从当年苛求家庭出身的“推荐式”转变为强调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的“竞争式”,越来越多公民得以推开大学之门,他们的公平教育权也得到充分尊重。
2003年的考试时间调整更是将高考人性化推到了另一个高度。针对考生和家长抱怨7月高考天气太热影响考生发挥的建议,中国教育部门做出了把高考从炎热的7月调整到相对凉爽的6月的决定,赢得了考生和家长的好评。
此外,为地震重伤考生跨省安排医院考室、为高度弱视考生特制“特大字”试卷单人单间考试、聋哑考生被安排进独立考室、水痘考生被隔离应考……保证每一位考生都能应考,也凸显了高考的人性化趋势。
今年,山东省更是率先推出高考分数隐私化,把考生成绩作为个人隐私来保护。除各级招生机构内部使用和向考生本人提供外,一律不准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信息、考试成绩以及录取信息,严禁以任何形式统计高考升学率。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对学生自尊心、对家长尊严的一种尊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考人性化改革的一个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
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高考的人性化转变步伐必将越来越快。
中国于1977年恢复因为“文革”而中断了10年的高考,当年有570万考生报名,录取约27万人。到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050万人,考生人数创历年最高,共安排招生计划599万名。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