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卫报》报道,印度最高法院决定,将保留近一半的公立大学和学院招生人数,接收低种姓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学生。
在扩展这项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扶持行动计划”过程中,法院认为应该为身份低下人群、种族部落人群和落后阶层保留一定比例,让他们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这一“扶持”措施早在1950年就写入国家第一部宪法,目的是消除几个世纪以来印度种姓制度带来的不平等。
截至目前,有22.5%的印度大学保证愿意接受印度土著人等种姓制度中最下层的人。政府希望能够借此政策保护社会上余下的“落后”群体,他们在全国十亿人口中占到27%。
但是,消息一经公布,便在印度引起强烈反响。此间对它的一些争论威胁说,将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论战。两年前,政府曾提出此项建议,还引发了高等种姓学生与警察之间一个星期的街头冲突。全国各地很多资历尚浅的医生也纷纷关闭医院和诊所,进行罢工。
印度一些精英学院的学生抱怨,这一措施将会因接受一些学术资质平庸的学生而错过一部分优秀学生,因此可能会造成国家教育水平下降的后果。而一些处在种姓制度上层的印度人也认为,很多“落后阶层”已经受益匪浅,现在的招生比例应该按照经济需要来制定,而不是按照种姓。
由印度大法官巴拉克里希南领导的5个法官席位表示,那些生活条件较好的、来自种姓体系的下层阶级群体应该被排除在这一“保护比例”之外。他们这样说,是为了能够缓和这些有争议性的争论。徐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