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7月4日电题:大山里的帐篷里生活
记者王艳明、朱国亮
马文兰小心翼翼用刀把土豆的外皮一点点削掉,并把生了芽的地方剜掉一小块,几颗旧土豆就是一家4口人晚饭的主要蔬菜。
“新土豆要8毛钱一斤,旧土豆一斤才5毛钱,能省点是点,重建房子还要花钱。
”马文兰身后的帐篷是他们一家4口人的暂时居所,做饭、住人都挤在一起。
马文兰所在的郭坪村位于陇南市武都区安化镇的一处山顶上,地震将全村人的房子几乎夷为平地,震后,全村193户人都陆续住进了帐篷。
“我们的帐篷还不到户均一顶,一些村民自己搭建了简易帐篷,目前生活还都能过得去,整村重建工作已经启动。”郭坪村党支部书记郭兵全说。
地震发生后,郭坪村同陇南地震灾区的其他受灾群众一样,得到了及时的安置和救灾物资的发放,已经解决帐篷143顶,发放大米1000多斤,面粉11500斤,方便面240多箱。
“帐篷生活我们已经习惯,在这样的大灾之后,有吃有住,还能看上电视,真的很满足。”郭坪村村民郭红斌说。
郭红斌家的7间房屋在地震中有6间倒塌,震后,他家6口人领到了一顶帐篷,为了男女老少生活方便,他利用旧房的木材为支架,自己动手又搭了两间简易帐篷,里面支了床,还通了电。
“这次地震后,大家的心更齐了,谁家有困难,都会有人帮忙。”马文兰说。
走进郭坪村,满眼望去,除了倒塌的房屋废墟,就是各种帐篷,有蓝色的,有绿色的,有白色的,有单帐篷,有棉帐篷,还有村民们自建用彩条布、厚塑料等搭建的简易帐篷。
地震前,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房屋和院落,地震后,凡是宽阔的地方,都搭起了帐篷,一顶挨一顶,隔着帐篷,连小声说话都听得见,大家的距离更近了,关系也更紧密了。
在村里的一片空地上,还开了家帐篷小卖店,排放着盐、醋、酱油、挂面等各种生活用品,从地震发生后当天至今,小卖店一直在营业,给灾后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下一趟山,如果走路要1个多小时,在这里,我们可以方便地买到一些生活用品,灾难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困难是暂时的。”郭红斌说。
同陇南许多村庄一样,郭坪村也是山大沟深、人多地少,灾后重建,新房的选址一度成了大家的烦恼,但很快,为了共同的家园重建,大家打破原宅基地划分和部分承包地,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劳务输出和花椒收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国家和省上的补助到位后,村民再贷些款,重建房屋的资金是能够解决的,学校、卫生所等建设,还需专门的投入。”郭兵全说。
6月28日,在一个简短的仪式之后,郭坪村灾后重建工作正式开始,按照计划,到入冬前,每户村民要建成一层3间的住房。这也意味着,在今后5个月左右的时间内,郭坪村的帐篷生活还将继续。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