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沈阳社会科学院
编者按 今年初,我市提出要在2012年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的目标,为探索和破解如何创建这一课题,本报邀请部分专家学者撰写了系列文章,从本期起,本版将分五期陆续刊出,以飨读者。
今年初,沈阳市政府正式宣布启动《沈阳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并提出要在2012年建成沈阳生态市。由此,全市吹响了向生态市进军的号角。
建设生态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生态城市就是一种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融合的现代文明城市。
建设沈阳生态市将使沈阳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人居环境更加美好。
沈阳建设生态市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优势,已具备了建成国家生态市的基本条件。目前在建设生态市的24个基本条件中,已有12个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生态市标准,还有12个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为实现建成沈阳生态市的宏伟目标,根据目前客观实际,在以下几个方面,需给予更大的关注。
一、以人为本,推进生态市建设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这是区别于其它生态系统的最大特征。沈阳市是具有7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在这一复合生态系统中,人是最大的生产者、建设者,同时又是最大的消费者。因此建设生态市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从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来推动生态市建设。这包括城市生命支持系统建设(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等生态基础设施的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物质代谢力的闭合与滞竭程度等);人居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等。在目前沈阳市的人居环境中,空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尚超出国家一级标准20﹪左右,城市河流尚达不到无五类水质标准。针对这两方面问题,在大气环境质量上,采取拆除小锅炉,周边地区建设大型热源厂,同时采取地源热泵和再生热泵技术代替中小锅炉;强化重点源脱硫除尘技术;加强城市扬尘和机动尾气管理;建设城市周边防护林等综合治理措施。水体水质超标主要原因是工业企业污水和城市生产、生活污水排放所致。农村主要源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畜禽养殖、化肥、农药和工业企业污染水直接排放。因此加强水域管理,加快城市和乡村污水处理厂建设,气和水的环境质量是可以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应该提出的是,尽管国家规定的24项标准没有将城市防灾抗灾能力建设列入其中,但是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根据我国近几年来自然灾害多发的教训和沈阳市的实际,生态市的建设必须加强防灾抗灾的能力建设,例如防洪防涝,防震抗震,防暴风雪和冰冻灾害。辽河和浑河是沈阳市两大河流,过去多有洪涝灾害出现,并造成比较严重危害,因此在生态市建设中要提高辽河,浑河防洪防涝能力。在城市和乡村建设中要提高防震抗震水平,以保居民有一个安全环境。以人为本,从持续发展要求,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还要考虑几代人的利益和需求。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等,要从长远利益出发,使之服务当代,利在千秋。
二、建设生态市的难点,重点在农村
2003年1月9日的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并指出:“从总体上讲,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长期滞后,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仍有拉大趋势,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任务艰巨,难度很大”。生态市建设是一项比建设小康社会标准更高,目标,更远的人类迈向经济、社会、环境更加现代化的伟大系统工程,其重点和难点同样在农村。沈阳市的700多万人口中,农村人口247万。全市面积中有76.96%为农业用地。按照生态市标准,全市郊区、县(市)80%建成国家生态区县(其中80%乡镇成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在目前沈阳市8个郊区县(市)中尚无国家生态区同时也无国家环境优美乡镇,这是沈阳市创建国家生态市的最大难点。就目前沈阳市农村经济环境而言并不乐观,在三县一市中,农民收入全部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差距较大。农村的水、气、渣环境治理还大部分处于低级状态,污水和垃圾处理处于空白。城乡结合部的环境状况令人堪忧。根据目前全国生态市创建经验与模式,浙江省安吉县的“通过生态建设促进支柱产业发展”模式,可作为沈阳市农村建设生态区县的借鉴。各区县按自己的经济、社会、环境特点确定发展模式,使主体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建设融为一体,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根本保障,并落实生产发展每个环节,形成二者相互促进局面,同时因地制宜解决环境问题。在县和中心城镇建设标准较高的环境基础设施,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在条件较差的乡镇和村屯,可利用氧化沟、氧化塘、湿地等初级和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场,这样可以使环境状况有大的改善。在创建沈阳市生态区县的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保护和珍惜农民的生命线——耕地。现在沈阳市耕地面积有68万公顷,由于这些年来建设用地等占用,耕地不断减少。仅2007年建设用地占用达2843公顷,全年净减少耕地1637公顷。由于耕地占用,就有大批农民失地失业,而增加城市就业,能源、水、医疗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压力,同时对建设生态市增加难度。总之创建沈阳生态市,难度在农村,工作重点也在农村。根本途径就是下大力气,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在全面建设小康同时,建设沈阳生态市。
三、建立生态防护体系
为确保生态市的建设,沈阳市提出了完善五大体系建设,即环境支撑体系,生态安全体系,资源保障体系,生态产业体系,和谐人居环境体系。在这五大体系中,环境支撑体系,生态安全体系是其它三大体系建设的保证。而建立生态防护体系则是建设生态安全体系的根本所在。建设沈阳生态市,在生态条件方面,有自然和人为的不利条件:水资源不足;北部康法和西部柳河一带的风沙危害;受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影响,沈阳市法库县以6级风速,在半小时内风沙便可抵达沈阳;辽河,浑河不定期的洪涝灾害;近半个世纪以来生物多样性遭到人为破坏等。这些都给沈阳的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影响,也给沈阳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建设沈阳生态市十分重要的是建立点、线、面组合的生态安全防护体系。这就是建立对沈阳市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屏障区;康法地区、棋盘山、团结湖、卧龙湖湿地等自然保护区;辽河、浑河防洪、防涝、防污染体系;辽河、浑河、蒲河、北沙河的以“水绿相依、以水养绿、以绿净水”的东西向水绿相结合生态廊道建设,和以柳河、仙子湖、蒲河(西线)以“风林、路、水”相结合的南北向水绿生态廊道建设。城乡防震抗震体系建设。为确保沈阳中心城市安全,在中心城区周围建设环境林带,以连接横向与纵向生态廊道,促进生态信息的流通。同时可以作为城市生态隔离带,削减城市大气污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四、实行区域环境治理
一个城市就其生态环境而言,不可能独立存在于整体环境之中,它以周边大环境为基础而共生,共荣、共存。沈阳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它对带动周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的控制起着领军人物的作用。但其周边环境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东有老牌抚顺石油化工污染企业;南有辽阳、鞍山、本溪大型化工、钢铁集团;西有沈阳新兴石油化工;北有科尔沁沙地风沙危害。沈阳周边城市在未来十年内随着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周边大气污染、水污染产生量将持续增长,对沈阳市环境影响也将持续不断,总之,沈阳周边是被人为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所包围。解决这些危害,一是以人为本,周边地区不能再上新的大型的耗水、耗能的重污染企业,特别是沈阳地区自身不能再上污染严重的钢铁企业。北京首钢搬迁河北沿海就是为解决首都的大气污染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沈阳决不能走首钢的老路。第二是充分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作用,联合中部城市群开展环境污染的区域综合治理。辽河、浑河的水污染、科尔沁沙地的风沙危害,需要联合省内外的力量实行区域治理,仅仅依靠沈阳和省的力量难以完成环境治理目标的。
五、建设生态文化,提高全民生态素质
生态文化是生态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市建设的软件,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尖锐化,为了使环境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化方向发展,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环境退化,而创造新的文化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这就是生态文化。所以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它改变了传统文化以人改变自然的观念,生态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要求公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提倡节约能源的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生态文化的核心是利用教育和宣传,积极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同时加强管理经济、社会、自然生态关系的体制、制度、政策、法规、机构组织等的保障体系建设。环境问题说到底是资源利用和群众环境意识问题。沈阳市市内河流超五类水质,主要是一些企业和单位,少数居民环境意识淡薄任意排放污水,污物所致。通过生态文化建设,使公民用适合于环境的演进和提高生态环境意识来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和生态文化氛围。建设生态文化,同时还要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工程等等,使生态产业发挥生态文化中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建设生态市是一项伟大而长远的系统工程,达标不是目的,提高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是真谛。生态文明无止境,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执笔人:陈涛)
本报记者王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