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珍稀鸟类重现黄河口
十余万公顷湿地9年畅“饮”黄河水
□记者 李文明 通讯员 薛山 报道
本报东营讯 7月1日下午5时,黄河三角洲湿地呈现出一片迷人景色,红、黄相间的柽柳花随风摇曳。
|
单凯介绍,东方白鹳是世界珍稀禽类,目前全世界只有不到3000只,处在濒危状态。自2003年,保护区工作人员首次发现东方白鹳在黄河三角洲筑巢繁殖后,繁殖数量逐年递增。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白鹳再次迁徙至自然保护区内筑巢繁殖,目前已成功繁育出40多只雏鸟。
“这些鸟类的出现,得益于黄河湿地生态的恢复”,据介绍,过去,由于开发活动的加剧,加之黄河常年断流,造成了湿地面积逐年萎缩,原有的野生芦苇等湿地植被大面积退化,栖息在湿地的鸟类数量大幅度减少。自1999年开始,国家对黄河水实行统一调度,实现连续9年不断流,有效遏制了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现象的发生,维持了黄河口的生态平衡。同时,自2002年开始的调水调沙试验所带来的泥沙使黄河入海口淤地面积大幅增长。目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总面积达到了15.3万公顷。
同时,东营市加大了对湿地的保护力度,采取了退耕还林、划区放牧、围地蓄水、工程造林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耐盐碱、耐瘠薄的柽柳。利津县投资200余万元建起了“万亩景观林实验基地”。当地通过人工培育和悉心保护,建起了人工及天然草场。保护区管理部门筹资上千万元实施了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使10万亩湿地全部恢复了原貌,芦苇面积已增加到4万公顷。
黄河口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地。目前,这里的鸟类种类已增加到了283种,已成为白鹳、丹顶鹤、白枕鹤、灰鹤等珍稀鸟类的首选“中转站”和栖息繁殖地。据有关方面测算,今年在三角洲各类夏候鸟繁殖总量有望超过200万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