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人员在厨房检查。陈仁川摄
7月3日,最高温度39℃。由此,北京进入最热时期。气温增高,致病微生物易于繁殖,再加上冷饮及熟食制品的大量食用,有关专家提醒,这个时期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段。
在建筑工地工作大部分是农民工,由于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简陋,发生集体食物中毒的风险加大。7月4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安定门大街附近几个建筑工地,就农民工饮食卫生条件进行了采访和调查。
在六铺炕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民工食堂的王师傅正忙着下面条,桌上放着已经做好的素炒西葫芦、素炒豆芽和素炒白菜。
这个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装有一个纱门,简陋的灶台,满是油渍的排风扇,一台用旧的小冰箱是屋内最显眼的设备。虽然排风扇一直在运转,但王师傅仍然满头大汗,衬衫湿了一半。
王师傅介绍,这个工地中午11时30分开饭,他一个人负责做20多名工人的饭,“每顿做3个菜,午饭有点儿肉,放在面条里。”
来自河北的小刘对工地提供的伙食条件比较满意:“一顿饭6元钱,馒头随便吃。伙食还行,偶尔有肉吃,平常茄子、土豆吃得比较多。”才19岁的小刘过完春节就到这打工。每月工资1500元,一年结一次,“有事情可以预支工资,伙食费被直接扣掉了”。
除了在工地食堂就餐,不少民工选择自己做饭,但卫生条件相对较差。记者在安德路一个小区的粉刷外墙工地上看到,来自河南的小邓等民工,就是在工地旁边一个塑料棚里自己做饭。一大盆圆白菜炒韭菜放在油迹斑斑的桌子上,几只苍蝇在盆边绕来绕去,塑料棚外的架子上放着几十个圆白菜。“还是有肉的,炒在菜里面呢!”小邓一边解释,一边抄起勺子挑出里面星星点点的肉沫给记者看:“我们十几个人一起吃,晚上吃鸡蛋炒西红柿,米饭就在电饭锅里煮。”这里的工人都在露天吃饭,卫生难以保障。为了省钱,他们也顾不了许多。
北中轴路教育实验学院大厦工地的民工们则是在附近的小吃店订餐。“半荤半素吧,有时候有点鸡蛋。我觉得卫生条件还可以。”一个工人向记者介绍道。他们住在大厦的一间空房子里,还比较宽敞,房门上贴着:“午餐盒饭标准8元”。这种方式订餐是否卫生,就很难察觉了,但营养搭配得稍微好一点儿。
从这几个工地的情况看来,民工的饮食卫生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可喜地是都杜绝了凉菜、生菜。事实上,建筑工地工人集体食物中毒案例以往并不少见。
每年夏天,北京市卫生局都多次发布食物中毒预警,通告全市集中供餐单位、建筑工地食堂和学校食堂及市民:夏季是各类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一定要严加防范。
建筑施工人群的膳食供给问题必须引起关注。如何改善饮食卫生条件,保证农民工饮食健康,中国中铁三局桥隧公司卫生防疫站王新平站长特别提醒:
改善工地集体食堂的基本卫生设施,如基本的冷藏设施、餐具消毒设施、防蚊蝇及防鼠设施、合格的流动生活饮用水供给等。食堂从业人员一定要取得健康证明后才能上岗。工地食堂一律禁止加工凉拌菜出售。另外,每餐留样冷藏保存48小时必须做到,以备发生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时及时快速查明原因,采取针对性救治和防控措施。
提高膳食结构的合理性,食谱、菜谱的制定应考虑农民工的职业特点,他们主要从事的是操作层的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大,每日所需的热量较多,约为2500~3000千卡。动物蛋白质食品是不可缺少的。
开展健康教育,向建筑施工人群普及基本的膳食营养知识及饮食卫生安全知识,加强他们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