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黑龙江部分中毒的医护人员回到工作岗位。
新华社记者 梁书斌 摄
本报记者 郭毅
4月9日,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发生食物中毒事件,203人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10日,经过公安部门和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的检测认定,此次中毒事件为“氟乙酰胺”鼠类药品所致。
初步调查不排除人为可能
4月10日,黑龙江省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卫生厅副厅长王恩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起食物中毒事件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但从目前情况看,“不排除人为可能”。
据了解,有关部门确定此次化学性食物中毒为“氟乙酰胺”鼠类药品所致,此病特效治疗药物为“乙酰胺”。经过紧急查找黑龙江省内的“乙酰胺”仅有30余支。事发后,卫生部从吉林省调来290支“乙酰胺”注射液于10日早上运抵救治医院。同时,国资委协调有关方面在第一时间紧急调运治疗所需的3000余支“乙酰胺”注射液于10日中午空运至哈尔滨,确保了治疗所需药品及时供应。
据院方有关人员介绍,4月9日早,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医院食堂开饭后,到食堂就餐的患者、陪护以及医护人员陆续出现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症状,医院迅速组织人员对患者进行紧急处理。黑龙江省立即启动了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成立了由主管省领导任组长,哈尔滨市、省公安厅、卫生厅等单位参加的救治和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对中毒人员进行紧急抢救治疗,关闭了出事的食堂,并迅速展开调查工作。
领导到现场安排救治
事件发生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钱运录,省长张左己等省领导到现场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并要求卫生、公安等部门要尽快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法依纪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成立救治和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由主管省领导任组长,哈尔滨市、省公安厅、卫生厅等单位参加,认真做好救治、事件原因调查和后期处理工作。
200多名患者病情好转
黑龙江省卫生厅新闻处主任龚南红介绍,目前,除了一名老者不幸死亡外,202名患者病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并都已获得有效治疗,4名较重患者状态也比较平稳。龚南红告诉记者,在203名中毒人员中,除了10名左右医护人员,三分之一左右的陪护人员之外,其余皆为医院患者。现在,这些患者接受中毒的治疗的同时还接受心理学家心理治疗,此外,患者说:现在就是感觉头晕,不像昨天又吐又什么的。
4月11日中午,记者进入病房见到了患者王某,他现在已经能够正常活动。他告诉记者,他当时都抽了,现在与发病时相比好多了。
存疑电水壶容物已封存
据记者了解,4月9日凌晨5时许,该院食堂厨师李清松从医院康复中心门前走廊的自动供水电水壶中打了两塑料桶水,用打的水煮了两桶米粥。7时左右,医院食堂开饭,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前来就餐。不久,医院肾二科、综合外科、肾一科等科室陆续有人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人数不断增加。院方迅速向公安机关报案。据了解,中毒事件发生当天中午,哈尔滨市公安局香坊分局接到报案后赶赴事发现场。根据一份警方信息通报,警方在现场勘查时发现食堂厨师打水的自动供水电水壶内有粉白色颗粒,做了取样封存。11日记者电话采访黑龙江省公安厅、哈尔滨市公安局试图了解案件进展情况。警方没有向记者透露关于此案的任何信息。
紧急启动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机制
记者从黑龙江省卫生厅了解到,中毒事件发生后,为了防止中毒患者出现心源性疾病,黑龙江省卫生厅紧急启动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机制。
黑龙江省卫生厅有关人士介绍,心源性疾病就是由于心理上的障碍而产生的一些精神上或身体上的疾病。
据参加这次心理干预救援的哈尔滨市心理学专家张聪沛介绍,心理干预机制启动后,会让中毒患者摆脱由于中毒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急性心理反应,因为情绪上的变化,会对中毒者病情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心理干预会对中毒者的康复有积极的意义。本报哈尔滨4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