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 A版> A1 时间:2008-07-09 04:19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1
光荣册上,一个名字被凝重的粗线框定格:王海潮,平顺县虹梯关乡
西井山村党支部书记,今年“七一”长治市委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可他长眠在太行深处,坟头已是小草青青。3月19日,在带领群众绿化荒山中,王海潮以身殉职,年仅47岁。
“咱有的是力气,就是累死也不能憋死!” 2 “上了西井山,一溜老崖边,对面能讲话,走走得半天。”平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井山是平顺最偏远贫穷的一个小山村。全村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7.5公里,240口人散居在5座孤峰、4条深沟、12个自然庄上。
这里群峦叠嶂,绝壁环峙。过去,只有一条“一脚宽”的小道通往山下。
村民的猪仔养大后送不下山,得杀了背上肉下山去卖;办丧事,要把棺材板分别背到坟地才能下葬;各自然庄有了事靠隔着沟喊,当地人把通知开会叫“喊会”;成天下田劳作不打紧,一说出门下山,老百姓就发愁.....
3 大山阻不断山里人的梦。1982年,这个仅有50名劳力的小山村,向悬崖绝壁发起挑战——他们要在愚公挖山的地方,开凿出山大路!
劈山开路,代价是巨大的。王海潮之前,三任党支书、村委主任全累倒了。
王海潮当过15年民办教师,有多次进城和转正的机会。但他选择了放弃。1995年,在乡亲们饱含信任的目光中,海潮接过了前任的接力棒。
西井山的大锤、钢钎、铁镐,继续敲打着山崖,叮叮当当,越发猛烈。
王海潮说:“咱有的是力气,就是累死也不能憋死!”
分任务,他抢最危险的地段;排哑炮,他拦住别人自己上。他带着一群贫穷的山里人,用近于原始的方式凿出一条盘山路,总共9层、18折、62道弯、长达31公里。
4 西井山路通了。但沙砾路雨天泥泞难行,晴天沙土飞扬。公路拓宽硬化,施工质量牵着他的心。王海潮每天步行几十里山路,往返于工地和家之间,清晨天不亮出门,晚上十一二点回家,午饭常常就随几个烤熟的山药蛋。
工程队的工头看不过眼,几次留他吃饭,王海潮都谢绝了。
他对村干部说:“县上支持咱铺路不容易。吃了人家嘴软,拿了人家手短,修不好路无法向群众交待。”
有时累极了,晚上连他住的自然庄也回不了,王海潮就睡倒在村委会。
去年,他们拓宽改造旅游路16公里,打通断头路7公里,水泥铺装硬化8公里。
祖祖辈辈的出山梦,在王海潮和乡亲们的汗水中实现了。
5 西井山村通着电,可村民过去很少开灯。原因是裸线漏电,一度电一元多钱,用不起。前些年,还电死过人!
整修线路,山高路远,收不回成本,供电部门犯难。王海潮几次三番,苦找苦求,终于赢得了支持。
为配合线路整修,他带领村民下山背水泥、背沙子、拖铝线。在50多度的陡坡上,依山就势自制电线杆98根,全部更换了原先的木杆。
2 003年农网改造,在落差800多米的山上栽电线杆。他和村民二三十个人抬一根,活活像是蚂蚁挪大虫。120多根电线杆,一根接一根,竖在了崇山峻岭上。
用电隐患消除了,电费下降到四角钱。黑黢黢的山庄夜晚亮堂了。
6 西井山村山货多,却卖不上好价钱。像香椿,城里一公斤十几元。收山货的来了,只出一两元。如果和西井山人谈论电话销售、网上销售,他们会觉得是不着边际。
是的,王海潮知道架接通信电缆成本太高,但更懂得山里山外接通电话的意义。他数次找移动公司,以真诚赢得了感动。
架设电缆,他把最难最险的活儿留给自己。一次去拉超长通信杆,由于装得多,坡陡弯急,车头跷起来,差点车毁人亡。在医院昏迷了3天,伤刚好,他又出现在施工现场。
西井山小学紧挨村委会。教师许生学和王海潮很惯熟。有一天,已经很黑了,他正在备课。突然海潮趔趄着身子推门进来,栽到他的炕上,肩膀上血糊糊的。许生学被吓了一跳。
原来,王海潮刚从虹梯关拉杆回来,一个人接连装卸78根,膀子都磨破了。
许生学怪他:“你就不会找人干?”
海潮回答:“找了,扛一根要3元钱。”
为给村里省钱,他就自己扛!
1 5 6 根通信杆栽上了,12公里电缆架好了。西井山在乡里首批实现了户户通。
7 栽桑养蚕,开凿水井,建设学校,改造卫生所,修建党员活动室,王海潮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做在实处。对自己的事,他却全然不顾。
去年夏天,旅游开发商要上山考察。乡党委书记申建国给海潮打招呼,约定在陋头庄路口会面。
碰头地点到了,申书记四顾无人。一向守信的王海潮“失约了”。
这时,开发商突然看见靠山崖里侧,一个睡熟的乞丐蜷缩在路边的渠壕中。
凑近看,他们全都吃了一惊:原来这不是什么乞丐,是村党支书王海潮!
他,太累了,就这样睡着了。
“一句话,说了多少回。可是,他总是忙!” 8 西井山家底薄。王海潮上任第一笔办公费,
拿的是老岳父1500元卖驴钱。
副党支书谷怀文说,村里没钱,可事儿得办,海潮就以个人名义借,再用自己卖花椒、卖药材的钱慢慢去还。
9 月12日,借生龙1000元;9月17日,借岳文1000元;9月23日,借月锁3000元……
这是村里前年修路备料时,王海潮的借款明细。
为支付村民的投工报酬,他把三年的干部补助全贴了。他爱人说:“在海潮眼里,村上的事比啥都要紧,家里地里他啥也顾不上。村里没钱了,就回家拿卖花椒的钱,开始我还藏,后来我不藏了,在穷村当家他不容易呀!”
9 王海潮到县城办事,总是住东关坡很便宜的小旅店,几个人挤一间房,一日三餐在店家吃,一天不超10元钱。
到县里乡里开会,为了节省路费,他常常从家里起大早上路,步行12公里到库峧村,再搭乘附近矿山运石膏的顺车。
有人劝他,为集体办事不用太刻薄自己,没有车,还不能叫辆出租车?
他回答:“村里穷,省一分就能办一分的事。”
长年累月硬拼苦搏,透支着王海潮壮实的身板。他经常一夜一夜睡不着,头疼、胃疼、膀子疼。但他一直强忍着,没有放下工作去好好看一看。
1 0 出事那天,王海潮穿的是一套黄色交警旧制服。
那年,长治市交警队在西井山扶贫,捐了一批换装的旧衣服。他当下便全分给了村民。后来,扶贫队张云鹏看他没有,又以个人名义硬送了他一套。从此,他开会穿、出门穿,一穿七八年。送他去医院抢救的村民说,当天海潮穿的袜子,也都露着脚趾头。
在他家里,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一台旧电视机,两个破旧单人沙发,还是撤乡并镇时上级救济给他的。
“他吃的穿的寒碜,老娘常年有病,媳妇药不离口,三个孩子因为无钱没有上成学。”他的亲戚李富龙说,海潮顾大家扔了小家。
当村干部之前,王海潮利用星期天和假期,采连翘、掰香椿、挖五灵脂,能卖些钱贴补家用,现在忙得不能去了。以前他家的花椒一年能摘400多公斤,现在顾不上管,去年摘了50多公斤。收下粮食蔬菜不够吃,还得亲戚朋友接济。
他家7口人住着5间漏雨的旧房子,那是当教师时攒钱建成的,至今连院墙都没有。海潮走了,他给家里留下一本账,是3万多元的债务账。
妻子李先梅患高血压病多年。海潮疼她,不敢叫她做重活,嘱咐说:“家里的地种多少算多少,你只要拾到柴火,给孩子做中饭就行。”
已经有几年,李先梅没有下过西井山,也没有添新衣服。有时她和丈夫唠叨,海潮便作解释:忙完这阵子,带你下一趟山,给你买件新衣服,让外面的医生给咱俩看看病。一句话,说了多少回。可是,他总是忙!
带着爱人下一趟山,竟成了他无法兑现的承诺。
1 1王海潮对自己要求严格,对村里的支出更管得紧。他一主持村委工作,就推行支书主任支出“双签”制。后来,又实行支村委、村民小组长共同签字才能下账。
村里搞工程,他严把招标关,连他的亲哥想包也不行。预算20万元的村委会建设项目,被他压缩到几千元,基本靠就地取材和村民投工完成。
王海潮东奔西跑为村里争取资金,这些年少说也有几十万。但他从不在自己身上乱花一分钱。乡亲们说,经了海潮的手,笔笔都是“放心账”。
去年9月,县委书记陈鹏飞带着县乡干部在西井山开“转变作风”现场会,会场设在全村最开阔的地方——村委会门外一块凸出的岩石上,只有一二分大,下面便是深沟。到会的人边听边看,无不为这里的苦斗精神所动容。
不宜居住的西井山变了!变成一个越来越让人羡慕的好地方。全村人均收入由1995年的489元,增至去年的1819元。原本要移民搬迁的人家,看到远景,不走了。今年初,平顺县委表彰20名红旗党支部书记,来自偏僻山村的王海潮,登上了领奖台。
“和海潮打交道,他什么也给不了你,却把心掏给了你。” 1 2 王海潮对自己苛刻,对群众、对他人,却始终是那样热情、体贴、厚道。
1 9 95年8月,一场罕见的暴雨袭击了西井山。
村民的房屋漏不漏?牲口棚子牢不牢?院场水道畅不畅?
王海潮把手电筒往口袋一揣,披着一块塑料布,消失在风雨中。他要到各个自然庄去查灾。
当地人说,每个庄走遍,就是好天气也得一天半。更何况雷电交加,大雨滂沱,还要一户一户查灾情。那次,王海潮究竟走了多长时间,至今是个谜。
但人们清楚地记得,那场大雨下了四天四夜,路边、地堰冲毁3000多处,而全村人畜却无一伤亡。
1 3 西井山村有个鳏居老人靳天书,一天跌倒后,不能动,也不会说话了。
经过村里联系,他外甥接走了老人。但不出半个月,因为无法照料,靳天书又被抬到王海潮家。
海潮二话不说,赶忙请医生给老人输液打针,并精心伺候。
后来,村民们惊喜地发现,多天不见的靳天书,又拄着拐杖出现在大家面前。
从此,靳天书和村党支书成了一家人,吃住都在海潮家。
王海潮与妻子则像孝敬父母一样,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直到3年后为他送了终。
西井山居住分散、石多土少,老人去世后入土安葬是件难事情。有的要葬到外村去,甚至还有埋到临近的河南省。王海潮便买了一辆三轮车,亲自小心地为逝者拉棺材,送他们走好最后一程路。
遇到外出开会,他总是捎带着一大堆事情,不是帮村民买药、买生活用品,就是帮村民取身份证、报销合作医疗费等,从来不嫌麻烦。
村民们说,你想不到的,海潮想到了;你做不了的,海潮替你做好了!
1 4 西井山风景秀丽。在新农村建设中,王海潮依照科学发展的理念,提出开发生态旅游。
有人说凉话:西井山能“驴(旅)游?”还“狗游”哩!
王海潮听了并不在意。每逢外出,背包里总装着几十张风景照,随时推销西井山。
考察景点,他带头走最险的路、下最险的沟,钻最险的洞。天龙洞、黑龙洞封口几十年无人敢进。挖开后,王海潮点着火把、拉着绳索走在最前面。遇到水潭就用竿子探探深浅,遇到低矮的地段就爬着钻过去,遇到冰未化开他先下去再接别人,一直往前摸行一华里多。
中午他们在草皮上、石板上歇一歇。有时整晚不归观夜景、看日出。独岩松、姊妹泉、望夫崖、宝塔山、明星峡、七罗汉观日台……都是他精心选择的观景点。
“世外桃源西井山”终于被外界发现了!
去年,太原阳光健身俱乐部与他们签订开发协议,首期投资3000万元。
现在,引泉入村旅游配套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即将开工建设的长(治)安(阳)高速公路,就近为他们留下了出口;一个小小山村,破天荒地出现了三个农家旅社。
1 5 西井山山高路险。平时,从京里省里市里来车,要换上当地的司机才敢上山。
去年秋,旅游开发商赵艳萍雇用三辆卡车,往村里运农家旅社所需的床、桌、椅、铺盖。车行山腰又遇修路,司机不走了。经过好说歹说,直到晚上11点多车才开上西井山。
开发商担心,深更半夜无人卸货。但车到村口,远远便看见党员活动室的灯光,是王海潮带着十几个人在等候卸车。
赵艳萍大受感动。表示:卸车人都发工资。
海潮却说:“支持旅游开发,咱不要工资,抽根烟就行了。”
1 6 在西井山包村多年的县审计局干部原振波说,和海潮打交道,他什么也给不了你,却把心掏给了你。
西井山人的纯朴、热情、厚道,在王海潮身上尤为突出。村里虽穷,但客人来了,他会拿出家里的土鸡蛋,当地的山韭菜、香椿、龙柏芽,做天然绿色的可口饭菜来招待。
如果听说谁要来西井山,第二天一早他就会等在山路口,看见车来,远远地就向你招手。
市里的同志在西井山扶贫,吃旱井水拉肚子。王海潮亲自下山沟背来山泉水。
就在出事的当天上午,闻知扶贫队的同志要来,他还顺路从山坡上采来山韭菜,要让城里人尝尝鲜。
1 7 3月19日下午,王海潮送走扶贫队的同志,
继续组织全村群众栽树。
他带着副党支书谷怀文、保管石海龙,来到孤峰耸立、山势陡峭的旅游景点宝塔山。他们从山崖下把土一箩头一箩头运上去,把水一桶一桶运上去。
宝塔山顶的松树种上了,而王海潮却倒在他深深爱着的西井山上。
春去夏来,新松吐绿。微风吹过,飒飒作响,仿佛是在向人们讲述着王海潮——一位山村党支书的故事。
本报记者韩书贤 本报通讯员杨学明 陈永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