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上午,中国深圳号导弹驱逐水兵参观来访的日本“涟”号舰艇。日本“涟”号舰艇水兵也参观了中国深圳号导弹驱逐舰。中新社发宋吉河 摄
中新网7月10日电香港《文汇报》7月0日发表评论文章说,北京军事观察家认为,作为二战结束后日本自卫队舰艇的首次访华,同时也是对中国海军“深圳”号去年访日的回访,本次日舰访问和中方接待虽然时间短暂但内容丰富,安排“低调”但收获真实,凸显了双方的精心刻意和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中国民众对中日关系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文章摘录如下:
上月下旬,日本海上自卫队“涟”号驱逐舰对中国进行了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期间,率舰访问的日本海上防卫队第四防卫群司令德丸伸一少将拜会了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司令苏士亮中将和湛江市官员,双方官兵举行了丰富的交流活动;日本官兵参观了湛江市区,还带来了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的救援物资。中国官方新华社评价日舰访华“圆满结束”,本次日舰访问也使中国民众对中日关系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一是密切政治层面交往推动防务领域交流。去年以来,中日双方的高层交往和政治层面的交流日益增多,直接带动了防务交流的较快发展。温总理去年4月的“融冰之旅”,与当时的日本首相安倍就恢复中日军事交流达成共识。5个月后,时任中国国防部长的曹刚川出访日本,带回了双方为避免在海上“擦枪走火”建立军事热线、互派军舰访问的两项重要成果。今年5月胡主席的“暖春之旅”,更是把中日两军的交流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密度,如日本防卫大臣年内访华、解放军空军和海军司令员访日、两国继续举行高档别防务安全磋商、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艇访华等8项具体交流合作行动。
二是务实开展防务交流深化两国战略互惠。观察家认为,军事关系从来属于国家关系中最敏感的领域,是衡量国家关系中最主要的方向标之一。处理不当,势必成为影响双边关系的“一块铁板”;处理得当,亦可以成为推动双边关系的“助推器”。近几年中日军政关系发展的风风雨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说去年“深圳”号成功访日堪称中日恢复军事交流的“破冰之旅”,那么此次“涟”号访华就是中日开展军事交流的“融冰之旅”。它昭示着中日军事交流开始进入新阶段,也印证着中国领导人“融冰之旅”、“暖春之旅”所获取的访日成果在军事领域同样取得了最新收获。特别是联系到近期中日两国就搁置东海主权争议、先行合作开发东海油气资源所达成的“东海共识”,双方海军由“假想敌”向彼此增进军事互信转变,既使双方把“东海共识”落实于具体的“东海合作”事项提供了新的“外部支持因素”,也为两国继续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提供了强力支撑。
在“涟”号访华期间,中日海军官兵进行了多项业务交流和文体活动,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
面对面接触扩大了眼界。两军官兵分别参观了对方舰艇。日舰气象官丸山贵之对中国记者说,没想到中国的军港码头会这么大,看到这么多中国军舰非常吃惊。他是第一次参观中国军舰,觉得“深圳”号的保养水平很高,反映了中国海军的素质。在谈到对中国海军的感觉时,他说中国军人很有礼貌,让他非常感动。
手拉手交流加深了了解。在湛江市民参观“涟”号驱逐舰时,中日双方的军乐队为市民举行了2个小时的联合演出。尽管大多数中日士兵之间语言不通,但他们还是想办法作简单的交流,比如用比划动作来告诉自己的岗位,用中日文通用的汉字进行交流。一位中国军官说:“日本军人和印象中的不同,印象里他们很刻板,但实际也挺活泼的”。日舰水手麻生说:“我喜欢和中国士兵交流。今天开始有当朋友的感觉,下一次交往就更容易。”观察家认为,中日双方在重视军队高层交流的同时,不断组织基层官兵层面的交流,体现了着眼长远、打好基础的务实作风。中国邀请日舰访华并开展业务交流,既是中国国防建设的自信,也是基层官兵的自信。
在日舰访华过程中,处处可以体会到东方文化的智慧和渗透。如“低调”的安排。按照日方的说法,这次访华的日舰是“高波”级而非最高的“金刚”级,是因为去年访日的“深圳”号并不是中国海军最先进的舰艇,体现了中日两国互访对等的原则和低调处理的方式。再如“心意”的表达。“涟”号此次带来了日本军方向四川灾区捐赠的食品、卫生用品等救援物资。防卫省官员对此表示,这些物资并非援助,而是慰问礼物,两手空空地访问一个刚刚遭遇地震的国家是失礼的。中国南海舰队司令苏士亮感谢日本的礼物,“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具体体现。”观察家认为,共同拥有的东方文化,可以给两国、两军交流合作带来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妮尔砚)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