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文化遗产
该如何摆脱“盲区”之困
■祁 建
1981年,悉尼歌剧院申遗,世界遗产委员会以“竣工不足10年的建筑作品无法证明其自身具有杰出价值”的理由予以否决,虽然申遗未果,却引发了人们对20世纪人类遗产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
27年过去了,目前《世界遗产名录》中的20世纪遗产已有30余处,包括独具特色的建筑物、著名艺术流派诞生地、工业厂房和景观等。而这一百年来,除了建筑,还有雕塑、标语、锅炉、油井等等记录有价值历史信息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这些文化遗产正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消失,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已经行动起来,出台了一些法规,成功开创出许多保护途径。
那么,20世纪遗产该如何界定,并加以保护呢?“20世纪遗产保护”在国内文保界还是个空白,对20世纪遗产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认识,更谈不上有效的保护。近日,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上,20世纪遗产保护成为主要议题。专家指出:与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古代文化遗存相比,20世纪遗产在文化遗产大家族中最为年轻,人们容易忽略它们的重要意义,由于在保护理念、认定标准、法律保障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尚不成熟,使20世纪遗产保护充满挑战。我国房屋建筑的平均使用年限不到30年,产生“短命建筑”的重要原因,就是人们不能以理性的态度对待20世纪的建筑遗产。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介绍,20世纪遗产在中国始于近代工商业,包括抗日战争、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时期的代表性建筑,这些功能延续着的“活着的遗产”在决策者们“厚古薄今”的理念中遭到轻视和抵制,导致大量20世纪建造的厂房、学校、医院、名人故居、桥梁以及各类纪念物等成为推土机下的牺牲品。
警惕遗产保护的厚古薄今
在20世纪刚刚过去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从文化传承的高度看待那些100年里的文化遗产,不要我们一转身,文化链条就在身后断裂。人们往往厚古薄今,历时久远的建筑保护了,近现代的建筑由于离现在太近了,客观上就认为不用急着保护。
以北京为例,北京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近现代的建筑也是历史的遗迹,沉淀了近现代的北京文化,然而有很多建筑正面临时代变迁的淘汰命运。2003年9月9日,建于1955年的旧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大楼被拆除;而天文馆老馆经过几番努力,最终避免了被拆除的境遇……
20世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快的时代,20世纪遗产直观反映了人类社会变迁中这一最剧烈、最迅速的历史发展进程。
在中国,20世纪遗产有其鲜明特色,首先是社会高速发展,使各具功能的新兴建筑物、构造物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乡,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其次中国百年风云变幻,列强租界建筑物群、近代工商业遗存、中西合璧的别墅群等汇聚了各国特色,是研究我国近代建筑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再次20世纪遗产更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普遍较为朴素、简洁、庄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周强强调:“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是对当代史的记录与保护,它依赖于我们对当代历史的研究,依赖于我们对20世纪建筑的价值判断,建立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评估体系是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基础。”
缺乏实施保护的成熟经验
曾几何时,围绕北京天文馆老馆是拆是留,发生了热烈争论;如今的“798艺术区”也面临过被拆除的危险;甚至北京展览馆也曾一度传出要在原址上翻新的说法。幸运的是,这些建筑都保留了下来。但是,由著名建筑师华揽洪设计、被列入建筑专业教科书的北京儿童医院内极富特色的烟囱,却被拆掉了三分之一,现在只剩下三分之二继续矗立着……
北京四中校园里有一处标志性建筑,风格有点像清华大学的“二校门”,牌楼式的格局下含有3个拱门,上书四个大字“北京四中”,被在读的四中学生亲切地叫做“老校门”,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老校门”是后来仿造的,真正的老校门已于上世纪90年代被拆掉。
据四中部分教师回忆,老校门原址在北大医院对面,90年代中期因西什库大街拓宽道路,老校门被拆掉。同时期被拆的还有一座“体育场大门”,“那也是一座古典风格的大门,旁边还有个烟筒式的炮楼。”一名教师提起来,至今记忆犹新。对于被移址重建的仿造“老校门”,几名教师认为,“虽然保持了原貌,并且气质更清新,但多少损失了纪念意义”。
与四中的“老校门”相比,位于西交民巷甲25号的中国首家由政府创设的银行—户部银行则要幸运得多,直到今年7月11日之前,它还是工商银行北京西交民巷储蓄所的工作地。不过,就是这个矗立老街百余年的旧址,如今也是拆留未卜。
还有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济南老火车站,始建于1908年,曾经是济南市的标志,也曾是建筑学教科书中的范例,其坚固的构造足以再支撑两个世纪,却在1992年尘封在济南人的记忆中。拆除之前,不计其数的市民扶老携幼拥到站前,与这座陪伴着他们走过难忘岁月的建筑合影留念,做最后的告别……
清华大学教授吕周强说,“缺乏实施保护的成熟经验,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难题之一:其一,20世纪以来,生产高度发达,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门类越来越多,20世纪遗产保护需要更多知识结构的支撑;其二,20世纪遗产还缺乏合理利用的科学界定,一些名人故居被单独辟为纪念馆,把周围民居都拆掉,破坏了历史的特定情节;此外,还有一些老建筑充斥着商业气息,掩盖了本该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创新保护“延年益寿”
江苏省文化厅厅长章剑华表示,近年来江苏省对20世纪遗产进行了再利用的探索,无锡市利用茂新面粉厂旧址建立“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无锡北仓门库房成为生活艺术中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等都通过博物馆、纪念馆形式对外开放,南京对颐和路公馆区等民国建筑实行利用中的保护,扬州市将扬州麦粉厂旧址融入大运河风光带等,使“活遗产”得以在保护中“延年益寿”。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以“缺乏理性认识、缺乏法律保护、缺乏成熟经验、缺乏科学界定”来概括当前中国20世纪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其中“保护性破坏”成了当前一个突出问题。“以遵义会议遗址与邓小平故居为例,这两处遗址原本与民居共处一个环境之中,为了修建休闲广场和纪念公园等,当地将纪念地周围的原有民居全部拆掉,使得该处像纪念碑一样突兀独立,再配上景观道路、集中绿地、水池灯光等,不仅破坏了历史环境,也破坏了整个历史故事的特定情节,彻底丧失了真实性和整体性。”
将老厂房打造为创意中心,是20世纪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尝试。“北京798”是有着50多年历史的工厂区,目前已成为北京最有魅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之一;上海的“8号桥”创意产业园、杭州的凤凰•创意国际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软件园等等,都为老厂房赋予了新的生命。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首都博物馆文物资源调查征集部张燕说,奥运沙滩排球场选址在北京朝阳公园内的北京煤气用具厂旧址上,旧厂房被改造成贵宾、运动员、赛事管理、安保及媒体用房,一些原有的锅炉也被保存下来成为景观。这一设计方案既保存了遗产,又体现了节俭办奥运的精神。其他如上海外白渡桥的迁移修缮工程、无锡茂新面粉厂改造成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等,都让这些遗产“延年益寿”。
目前,一些地方还出台了保护历史建筑的地方性条例,但对建筑存在年限的认可标准各有不同。上海和武汉对优秀历史建筑的认可年限是30年以上,杭州、天津等地则认可50年以上的建筑。其实,有些建筑尽管存在年限不长,却非常有价值。
早在2004年,建设部曾经下发《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上海、广州、厦门、哈尔滨等地分别制定了相关的近现代建筑保护条例。同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立项研究近现代建筑的保护问题,2005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正式列入工作计划,《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的编制“填补了北京历史名城保护工作的一项空白”。
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概念如何确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陈为邦指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建造的,能够反映北京近现代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构)筑物(群)和历史遗迹,但不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普查登记在册的文物。按照普查登记、分类筛选、征求专家意见等程序,确定本市70余处、190余栋建筑被收入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如,北京展览馆(原苏联展览馆)、798近现代建筑群(原北京无线电718联合厂)、首都体育馆、北京市百货大楼(原北京市百货公司王府井百货商店)、北京天文馆、中国美术馆、北京国际俱乐部、清华大学近现代建筑群、中央高级党校主楼(原北京马列主义学院主楼)、北京儿童医院近现代建筑群(原儿童医院)、北京电报大楼等等,都属于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
按照规定,凡是列入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的建筑,原则上不得拆除。优秀近现代建筑以保护建筑主体为核心,同时要兼顾建筑环境保护。建设工程选址,应当避让这些优秀近现代建筑。
然而,有一些普查中认为有价值的建筑物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就被拆除了,还有一部分有价值的建筑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列入名录,时时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如北京市百万庄住宅区内的红砖楼就属一例,该建筑堪称北京民居楼房的“老前辈”,属于上世纪50年代“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群”。
近现代建筑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财富。这些建筑由于年代、类型、结构、所有权等不同,现存状况有很大差异。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现状堪忧,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手段对近现代建筑进行保护和管理。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上相关经验,尽快制定出符合近现代建筑保护现实的制度。
仅仅把优秀近现代建筑列入名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保护、利用好这些建筑,让它们继续发挥余热。我们国家目前还缺少公认的、成熟的近现代建筑保护利用的理论和方法,急需我们进行认真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