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从6月15日开始推出的长篇系列报道《关注我们的生态》到今天为止,已全部刊登完了。
这组报道,以每周一个整版的篇幅,从森林保护、沙化治理、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5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等。
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请他就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记者:本报推出的这组系列报道引起读者对生态文明的进一步关注。请您谈谈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贾治邦: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不仅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还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影响。
记者:在您看来,生态文明指的是什么?
贾治邦: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状况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落实及其成果的反映,它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倡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主动开展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
记者:生态文明对全社会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贾治邦:生态文明要求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并自觉履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生态文明主张人对自然承担道德义务。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范,缺乏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约束,当一些人在做出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掠夺式、破坏式的索取行为时,并不会产生负罪感、愧疚感,也不会受到人们的道德谴责。
生态文明倡导的生态伦理道德,要求人们在谋求物质利益时必须有所节制,在可能破坏生态时,即使具有极大的眼前利益,也要自我约束。生态文明要求全社会每一个公民、每一个社会团体、每一个国家都负有建设和保护生态的责任和义务,并自觉地承担,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此外,生态文明还要求人类选择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有利于生态安全的产业结构,建立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记者:对于我国林业战线上的广大职工来说,他们是否成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
贾治邦:可以这么说。林业职工履行着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多种职能,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的重大使命。这些,已在你们的这组报道中有所反映。
比如说,全球已出现的森林锐减、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气候变暖和水污染、空气污染十大生态危机,有八大危机主要靠林业来治理,这当然离不开林业职工的奉献。
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积达8亿多亩,居世界第一;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林业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740处,约占国土面积的12.6%;有效保护了45%的自然湿地和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这些,都与林业战线上的广大职工默默奉献分不开。
记者:对于林业战线来说,建设生态文明,还有那些工作要做?
贾治邦: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林业部门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使命。
一要加快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通过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
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0%以上,完成治理沙化土地1300万公顷,封育保护372万公顷,重点治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初步形成全国湿地保护区网络体系。
二要加快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构建门类齐全、优质高效、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
三要加快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树立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