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派出所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档案,设立“留守儿童之家”。他们是不是不务正业?或者在搞面子工程、做秀场?记者带着满脑子问号,赶到地处革命老区沂蒙山腹地的山东省沂南县牧池乡调查采访。
10%的学生父母长年在外 马牧池乡派出所是个山乡小所,总共只有5名民警。
这里民风淳朴,治安状况良好,有的村多年没有发生治安案件,刑案发案率更低。这,恐怕也是马牧池派出所敢于“染指”留守儿童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牧池乡是“沂蒙红嫂”的故乡;解放战争时期,这里还设立了著名的“战时托儿所”。由于地处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红色”的光环并没有改变这里的贫穷面貌,至今,全乡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农民人均不到一亩贫瘠的耕地,靠土里刨食勉强维系温饱,多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外出打工。在全乡1500名学生中,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达142名。
马牧池派出所所长国靖告诉记者,给留守儿童建档案并不是心血来潮。他们在去学校上法制课时经常听老师反映: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缺乏自信,自闭、偏执,不团结、爱打架等。这引起民警们的注意。童年是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阶段,一切将难以逆转。民谚就有“7岁看老”、“桑苗从小育”等说法。
山区小所为留守儿童建档案 派出所决定为留守儿童做点什么。
2007年3月,该所与乡中心小学联合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开展留守儿童大排查活动,很快就摸清了辖区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从此,留守儿童档案被纳入派出所基础台账。在档案中,不仅记录了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而且收集了打工家庭的主要困难及在外务工家长的联系方式等信息。
马牧池派出所把关爱留守儿童纳入社区警务,5名民警分别负责各自警务区内的留守儿童管理、帮扶工作,对留守儿童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做到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父母和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情况“三清楚”。派出所要求民警每月与留守儿童联系3次,通过交心谈心,了解其所思所想,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了解该班留守儿童的品行、学习情况。
除此之外,民警还要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沟通,指导他们学会与孩子相处,科学地教育、引导、管理孩子。
派出所建留守儿童之家 在留守儿童档案建立一个月后,马牧池派出所腾出两间办公室,购买了图书、桌椅和电脑,建成了“留守儿童之家”。在这里,孩子们可免费上网,可限时与父母通电话,可在民警的辅导下做作业,还可以在派出所的院子里打球、做游戏。
派出所的5位民警,每人帮扶两个极度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他们称之为“一对二”。
为了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民警们想了不少点子。辖区内共有6所小学,全部都建起主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灵驿站”,设置了“悄悄话信箱”,由心理辅导老师和有经验的民警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民警们还积极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多项户外活动,春天踏青、放风筝,进行安全自护教育;清明节到鲁中烈士陵园接受传统教育;母亲节前夕,派出所民警们又组织孩子们给在外打工的妈妈写信、制作贺卡。
11岁的程程对记者说,最让他难忘的,是民警叔叔在“留守儿童之家”给他过生日。第一次吃蛋糕,第一次许愿吹蜡烛,第一次唱生日歌,第一次接受十几个留守儿童伙伴的祝福,什么都是“第一次”,就跟在电视上一样。程程的班主任刘玉金告诉记者,他母亲早逝,父亲在外打工,一直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从家里到学校有十几里山路,他每天有3个多小时用在路上,但这孩子特别要强,就是性格有些孤僻。自从与乡派出所所长国靖“结对”之后,他变了很多。
马牧池乡中心小学辅导员许洪峰告诉记者,派出所一年多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显出了成效———一些性格孤僻的孩子合群了,一些自闭的孩子开朗了,一些不太礼貌的孩子懂得谦让了。这个活动,不但温暖了留守儿童,也提升了其他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集体意识。
沂南县公安局副局长孙学农表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马牧池乡的经验值得推广。沂南县有近万名留守儿童,公安机关设想,要把对他们的关爱纳入社区警务,对他们跟踪帮扶、跟踪教育、跟踪维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下一步设想,以派出所为依托,协同学校、村居成立“关爱留守儿童促进会”。“抓这项工作,显不出什么成绩,但却是促进社会平安与和谐的长远之计,我们一定要抓好、抓实。”孙学农如是说。
采访手记 有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当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达2000万之巨。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缺乏应有的母爱和父爱,导致相当一部分孩子孤僻、自卑、偏执、极端。有的甚至把对父母的思念变成了憎恨。记者在采访中听说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看似非常懂事的少年,脑子里却经常“转悠”着一个不可思议的可怕想法———等下次见到母亲的时候,要“给”她一刀。
关爱留守儿童,不仅关系打工家庭,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平安与和谐。地处沂蒙山腹地的山东省沂南县公安局马牧池派出所设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便是破解这个难题的有益尝试。
袁成本 姜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