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热钱规模究竟多大?
分析人士指出,不同测算方法得出的测算数据大相径庭
□专题撰文 时报记者 袁峰 乔倩倩
日前,中国社科院出具的一份“5年来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约为1.75万亿美元”的报告引起了轩然大波。
|
算法:“五花八门”
据悉,目前对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的估计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错误与遗漏项”法,二是残差法。前者是直接把外汇局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与遗漏”项目的数据算成热钱,后者则是用外汇储备增加量减去贸易顺差再减去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得出热钱数值。
对此,银河证券郝大明认为,这两种方法估算的主观性成分大、可信度差,造成两种估算结果的差异大,很难达成一致。正确的算法是:根据对热钱流入渠道的分析,结合进出口贸易统计,确定通过贸易渠道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结合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确定通过直接投资渠道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结合国家外汇局外债统计,确定通过外债渠道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然后根据非官方经常转移和投资收益的增长趋势,测算通过经常转移和投资收益渠道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黎友焕则指出,热钱规模究竟有多大,不同的测算方法得出的测算数据不同。许多机构对热钱的研究规模数据很具体,可以精确到几亿,其实,热钱不可能进行标准测算。
规模:“天壤之别”
尽管外界对热钱具体规模众说纷纭,有说1.75万亿美元,也有说5000亿美元。对此,郝大明指出,根据上述的算法,2002~2008年流入我国的热钱总规模为4807亿美元。其中2002年和2003年流入热钱很少;2004年这一比重达到13%;2005年后,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高涨和资产收益预期不断增强的影响下,热钱流入加速;进入2008年,热钱注入更加汹涌,规模更大。在假定今年前5个月热钱增长速度与外汇储备增长速度相同的前提下,今年前5个月,流入我国的热钱为1196亿美元,2005~2008年流入我国热钱共有4593亿美元,占同期新增外汇储备的40%。
黎友焕表示,目前普遍认同有热钱流入国内,接下来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而纠缠于是否存在热钱、规模究竟有多大,没有意义。但是此前中国社科院统计的1.75万亿的规模是高估的,热钱的规模远没有那么大。
渠道:“三大途径”
近年来流入我国的热钱是通过哪些渠道流入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山大学金融系教授黄伟指出,业内公认的是三大渠道——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地下钱庄。从三大渠道的流入规模来看,经常项目是热钱流入最主要的途径。
郝大明也同意此种说法。他指出,根据自己的测算,2004年到今年前5个月,约有1962亿美元热钱通过货物贸易渠道流入我国。2005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同时政府部门对热钱流入也开始“严防死守”。因此,热钱流入方式开始“花样翻新”,特别是通过虚假贸易的方式进入。
去向:“不可能存银行”
据有关媒体报道,股市和楼市的低迷使得热钱并没有进入该两个领域,而是转入银行存款。按照第一季度升值速度折合成年利率为16%,扣除利差,热钱存入银行一年的收益将达到12%~14%左右。
对此,黎友焕认为,热钱流入银行存款是不可能的,银行存款的变动是能够加以计算的,一些账户如果是从股市、楼市中撤出来的资金,是有路可寻的。
他认为,导致银行存款增加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股市、楼市的低迷,使得一部分从中撤出的资金回流银行,这部分资金可以进行跟踪。其次,港澳台资金存入大陆银行的资金较多。一部分热钱在3000点左右进入A股,目前这部分资金仍全部被套牢。
财经评弹
小额贷款公司透出宏调修正信号
据报道,浙江日前已展开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成为银监会、央行5月联合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后首个对此作出正式反应的省份。根据相关通知,该省小额贷款公司最快可于今年9月开展业务,并将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设立范围。
小额贷款公司从地下走向前台,无疑是金融领域的一件大事,它的合法化也将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带来多重积极因素。
首先,由于去年以来国内实施货币紧缩政策,加之受通胀因素影响企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以及出口时结算的美元大幅贬值,使得中小企业陷入生存困境,众多中小企业纷纷关门歇业甚至破产倒闭。浙江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对于缓解陷入资金困境的企业而言,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此前宏观调控中货币紧缩一刀切的做法,也具有重要的修正意义。
其次,有助于帮助国有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小额贷款公司由于本身资本规模有限,必将在众多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中进行多方位考察,选择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投资,最终实现“择优放贷”的目的。而这跟国家“确保较快增长”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在目前,仅仅只是浙江试点,而江苏、广东等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还有着极大的潜力,这些民间资本一旦释放,全方位投入到具有发展前景的实体经济领域,将对推动产业转型起到积极的作用。
另外,小额贷款公司的合法化也有利于规范民间放贷。此前,民间放贷在局部区域并非秘密。据报道,2007年仅温州就超过3000亿元,而整个浙江则达1万亿元。一旦大规模的民间资本通过地下流动,容易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而小额贷款公司由地下转向阳光操作,有利于切实加强对原本处于“灰色地带”的民间借贷进行有效监管,化解规模资本因大量留存民间给经济体带来的不确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规模相对较大的民间借贷中,出现了大规模资本短期炒作局部行业。比如,此前浙江民间资金集体投资煤矿、楼市、棉花等领域,由于此类资金快进快出的特点,导致这些领域出现大起大落的问题。因此,小额贷款公司未来还有待进一步加以规范和引导,让此类资本更多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领域,真正帮助有贷款需求却又难以从国有银行获得贷款支持的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邹锦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