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考试流行考教分离
来源:湖南电视台-etv《法制周报》
核心提示:中国高校实施考教分离制度已有多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考教分离制度运用在期末考试中,但考教分离最终成败与否,关键在哪呢?
⊙《法制周报》记者 邓益辉
学生“迷信”划重点
广西某大学田家炳综合楼203室,小伟本学期第三次踏进了这个并不十分熟悉的专业课教室。
|
正如他想的一样,班上的50多名同学全部到齐,而这在平时是难得一见的场景。大家都期待着任课老师到来,划出这次期末考试的重点。当临近7月的期末考试时,这样的情景普遍存在于中国许多大学里。
“尽管老师已经强调了他不会透露考试的内容,但同学们对他所说的所谓重点,充满了‘迷信’。”小伟说。事实上,这些学生们的“迷信”不无道理,因为在期末考试试卷命题时,他们的任课老师也参与其中。
日前,河南大学物理学院从本学期期末考试开始,将对一些课程试行考教分离制度。有关人士称,实施考教分离制度,靠考试前老师重点辅导和“押宝式”的临阵磨枪再也行不通了。这一制度的实施,使老师在平时教学中的漏讲现象和考前“放水”得到杜绝,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其实,“考教分离”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作为一种考试形式,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被广泛地采用于各种升学考试、认证考试等,因其考试结果客观、有效、真实、有可比性,近几年来也成为了高校准备期末考试时最“流行”的方式。
河南大学教务处徐胜建老师告诉《法制周报》记者:“河南大学只是这次试行考教分离制度的大学之一。”(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考教分离制度把课程考试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剥离出来,相对独立地组织进行,任课教师不参与或不直接、不单独参与考试过程。
考教分离成败关键
虽然得到了老师划出来的重点,但小伟在考试结束后心里还是没有底。“毕竟平时很少看书,虽然考试前突击了一个通宵,但是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可能会挂科。”小伟说。
在同寝室同学建议下,小伟决定去给现当代文学课的任课老师打个电话,再去登门“求情”。在小伟所在的大学,考试结束后,由任课教师给教授的学生阅卷评分,即通常所称的“考教合一”。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陈雨海认为,传统的考教合一模式具有命题针对性强、教师自主性大、组织灵活、讲授与考试结合紧密等优点,但同时也日益暴露出很多弊端。任课教师命题后变相地透题、漏题,阅卷时降低评分标准、人为控制分数,还出现监考不严等现象,严重影响着考试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严重制约着考试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实施考教分离最基本的意义,在于很好地‘屏蔽’了各种不良因素对考试的干扰,提高了考试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进而更好地发挥了考试的功能和作用。”陈雨海说。
但目前所实施的考教分离制度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不少高校的教师担心,由于考教分离要求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比较稳定的试题库,对于一些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不利于课堂知识更新,影响高校专业课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考教分离最终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支持和参与程度。”陈雨海在《中国教育报》里提出,要使教师明白,实施考教分离,决不是有意为难教师,它既是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一种挑战,也是教师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一次机遇;要使学生明白,这项工作最终和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应全力支持和拥护这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