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其民办教育的发展速度还不能适应需求。为此,重庆出台扶持民办教育的新政,未来的教育格局,或许会因为这薄薄的几页纸而改变……
公办加上垄断难以产生高效率,已经成为共识。
|
重庆市民办教育的发展将迎来春天!近日,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该意见规定,公办学校的教职工可以到民办学校兼职兼课;民办学校的学生与公办学校的学生享有同等权利;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大政府财政经费扶持力度……此间专家表示:重庆未来的教育格局,或许会因为这薄薄的几页纸而改变。
资金、名分、生源,每条都是“致命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市民办教育存在总量偏小、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上对民办教育还存在偏见,民办教育扶持政策不够完善,部分民办学校自身投入不足、管理不善、办学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阻碍了该市民办教育的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近年来,重庆几所曾名声在外的民办学校先后遭遇滑铁卢:2003年9月,开明中学因资金短缺难以为继而易主,更名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巴蜀实验学校;2003底,重庆华桦学校因负债高达6900万元而停办,后于2004年底被人买走;而以“八国语言教育”为标志的方倩国际学校,也在今年3月被拍卖;重庆两所民资与四川外语学院合办的外语学校也先后易主。
生源有效供给不足,成了这些当年蜚声市内外的民办学校没落的主要原因。如华桦学校从办学到破产,已累计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占地超过120亩。按华桦董事长刘云华预计,全校需招生1200—1500人才能维持学校基本的运转。但是,到2000年后,该校实际上只有600人。
为了争夺生源,各学校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投入大量广告,抢夺生源。但是,招数虽频频发出,但大规模的投入远未达到预期效果,民办学校依然“喊饿”。
“资金、名分、生源,是民办学校的三根‘软肋’,而且每一条都是‘致命伤’!”一些民办学校校长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
“扩建校舍、增加设备、提高教师待遇,哪一样不需要大把的花钱,可是钱从哪里来呢?”涪陵桥南实验学校的负责人说,民办学校90%以上的办学资金,都需要自己募集,这与由政府财政扶持的公办学校有着天壤之别。
对于名分问题,曾在某公办大学任过校长的正大软件专修学院杨光富副院长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在公办学校,得到的支持很多,而现在处处都得看别人的脸色。”他举例说,公办大学征用土地一般都有优惠,而民办大学出于教学需要征用土地,却很难被批准,而且要缴纳不菲的征用费;教育界的有关奖励、评选先进,民办学校也几乎没有份。
为了抢夺生源,原永川信息工程学院周院长说:“每到暑期,我们都会动员所有的教职工和半数以上的学生,到全国各地,各个车站、码头设点。即便如此,能够招到的学生也少得可怜。”所有矛盾的交集是资金问题
面对处境艰难的民办学校,重庆市教委职教处负责人坦言:“应该放开政策大力发展民办学校。”
为此,重庆市政协组织专门人员对全市民办校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系统调研,在形成的报告上,列出了该市民办学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质量较差、规模太小、缺乏特色、管理不善、扶持不力等,全市迄今没有扶持民办教育的具体条件,民办学校多数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生源锐减是重庆市民办学校面临的最大困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民办学校没有其它资金来源,全靠收学费来维持生存和发展,没有生源也就没有了民办校赖以生存的空间。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压力下,各公办学校都尽可能多地招收择校生。据内部人士透露,重庆市属一些重点中学1年的择校费可以收到5000万元,有的重点中学1个班学生最多的达80多人。学校大量招收择校生后又造成师资力量跟不上。
在谈及这些学校的兴衰时,业内人士表示,资金、教学管理和政策扶持力度,是民办学校发展的三大保障。其中一方面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所有矛盾的交集,就是资金问题。
针对长期存在的一些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因素和“瓶颈”问题,今年5月,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会同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有关负责人,专门主持召开了重庆市民办教育座谈会。黄奇帆提出了10项推动全市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涉及到民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民办教育办学用地、基础设施建设、规费减免;民办教育投资取得合理回报;民办学校学生就业公平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办法等。新政打破制约瓶颈
今年6月底,重庆市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08〕65号,以下简称《意见》)。对鼓励该市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举措,并着力在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方面有了极大地创新和突破。
长期从事民办教育的重庆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凌霄认为,兴办民办学校投入巨大,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保障,就很难得到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兴办者本身的实力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刚出台的《意见》,明确了民办教育投资者可多渠道融资,并可进行多种形式的资本运作。这无疑为民办教育的兴办者打破了最关键的资金瓶颈。”在凌霄看来,此举堪称一大突破———而在此之前,重庆还没有这样的政策。
事实也是如此。记者了解到,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原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在近3年的时间里,依靠香港科创集团投入的2亿多元(年投入不低于8000万元),很快发展成本地规模最大的民办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达25000多人;该行业的另一佼佼者—————重庆海联学院成立近10多年来,总共投入资金7亿多元。为此,该校于2002年在澳大利亚借壳上市,成为全国首家上市民办高校。
“如果政策早一点放开,引导民办学校进行多元化资本运作与投融资,或许那些学校的命运会有所改观。”凌霄的遗憾背后,更多的是对新政的期待。
这种期待已成现实。据重庆市财政局教科文处处长周庆良介绍,新政策规定,民办学校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公用经费,将与公办学校执行同一政策,由市和区县(自治县)按标准给予补助。同时,市和区县(自治县)给予中职学校的资助政策和标准,实施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也将对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予以同等对待。除此之外,在一些税费收取方面,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也一视同仁。
此间业内人士感叹:公办加上垄断难以产生高效率,已经成为共识。而扶持民办教育产业与公办教育形成竞争,可以最充分地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由公办学校为国民提供普通教育,民营学校则以市场化的收费提供市场化的教育服务,从而形成梯级教育。由是,重庆此次对民营资本敞开教育准入的大门,可以看作是对教育产业化的一次拨乱反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