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7-18 01:00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不久前,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揭牌暨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发展基金启动仪式在长影世纪城举行。这标志着中国首家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正式落户长影。
如此专门设立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一方面显示了相关部门对农村题材电影的重视,但另一方面能够表明的不是农村题材电影的兴旺发达,反倒是近年来萎靡不振的颓势。
自1978年到2008年6月底,我国累计生产农村题材故事片438部。但只有上世纪80年代,才是中国农村电影最为灿烂的时期。这期间,生产了许多诸如《咱们的牛百岁》《月亮湾的笑声》《喜盈门》等这样一批优秀的农村题材影片。但这种喜人局面没能延续下去,1989年、1990年、1991年连续三年农村题材电影都只有七八部,1997年更是跌入年产量四五部的最低谷。此后,在电视电影的助推下,农村题材影片产量(包括电视电影)才缓慢回升到20多部,但也仅占国产影片总量的15%。有必要指出的是,缘于商业等因素考虑,这20多部影片中真正能进入院线放映的只是凤毛麟角。
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会成为农村题材电影的“黄金期”?客观上讲,是电视媒体还不发达,农村电影放映体系相对比较完善。但从农村题材电影自身上找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上世纪80年代,那是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刚刚迈出的时期,那些被观众叫好的农村题材电影讲的大都是些契合时代的,耳熟能详的家常事,这样的电影无疑给无数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的观众,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与欢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单单在城市,就是那些最可能支撑农村电影市场的村里的年轻人,其观看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电影本身就是生活与思想的一种折射,在现实生活中,城市处于主潮流之下,农村对年轻人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也是近年来一些农村题材电影有奖无市(场),评委表扬,市场反应冷淡,得奖后便送进仓库,吊把大锁睡大觉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何况,一些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者离农村生活越来越远,坐在高楼大厦吹着空调的办公室里,通过报纸和网络媒介仅有的“生活体验”,想当然地描绘出一部部与农村现实遥不可及,或浮光掠影的剧本来,这又怎么可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就笔者个人看来,经过多年来的观看洗练,观众需求水准早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最不愿看的就是那些宣传气氛过浓,缺乏真正艺术深度的作品。如果影片本身能够穿透社会表层,抵达艺术本质,能够引发观众的关注和更多思考,农村题材电影仍旧会得到观众的青睐,这从近年来一批农村电视作品的大受欢迎中可见一斑。我们的电影创作者们还需要再下深功,挖掘农村中新的和好的题材,真正促进农村电影的发展。
禾 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