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将至,老北京小吃也迎来了露脸的机会。老北京小吃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为一批老北京小吃起“洋名”,比如,北京豆汁儿的“洋名”已拟定为“北京可乐”。(见7月17日《北京商报》)
给老北京小吃起“洋名”的消息一出,即引来一片声讨。
不少人认为,北京小吃最有特色是原名,如果给它起个“洋名”,就会丧失自己,宣传了别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记得上世纪中叶,有位国际友人来到中国,在欢迎晚会上我们演奏了《梁祝》,可那位国际友人对曲名不明其意,当国家一位重要领导人告诉他“中国的《梁祝》就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时,那位国际友人“啊”了一声立即明白了。
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外将有40多万游客来中国观看比赛和旅游观光。中国的小吃早已闻名世界,老外们想品尝老北京的风味小吃,但又不知其特色在哪儿,如果我们给这些小吃分别起个“洋名”,就如同北京豆汁儿叫“北京可乐”一样,他们便容易明白,何须费许多口舌一一向他们介绍?
给北京小吃起个“洋名”,既可引起外国游客的兴趣,又可变换一种方式宣传推销自己,并非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因为主动权仍然操在我们自己手里。比如,老北京豆汁儿有了“北京可乐”这个“洋名”后,它完全可以借助可乐的意象,让外国游客牢牢记住北京豆汁儿。北京豆汁儿虽然宣传了可乐,但更是借助可乐在更大范围内宣传了自己。
当然,给北京小吃起“洋名”,只能对外不能对内。而且,有了“洋名”的北京小吃还应是原来的北京小吃,不能因此而改变了自己原来的风味,也就是说,有了“洋名”的北京小吃,味道必须还是原来那么真,一点都不能走样。
如此看来,给北京小吃起个“洋名”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有利于与国外游客的沟通,可以减少一道语言交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