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老布鞋,茶几上一盒薯片,生活中的马斌待人亲切有礼,又透着几分休闲味儿。
生活中的马斌待人亲切有礼
为“读报”,每天都做俯卧撑 《马斌读报》早间播出,马斌每天早上4时30分就要起床、跑步,5时15分左右到办公室准备节目。这还不算头天晚上编前会上所做的准备。
有传言称马斌节目前一定会做大量俯卧撑。记者当面核实时,马斌说,确有其事,自己有运动的习惯,因为运动之后人有兴奋度,上节目能感染观众,而且“上年纪了,不做(运动)显肚子”。“副作用”就是偶有哥儿们打电话问,“你今天状态不太够,是不是俯卧撑做得不够多?”
早间“读报”,解决信息饥饿感 早间“读报”,解决信息饥饿感 昨天才去户部巷过了早的他,形容自己的节目就像热干面,“吃早饭需要什么?便利、快捷、营养较为丰富。对信息的渴求就等于对食物的渴求,早起了有饥饿感,关心的是:一、昨晚什么最新?比方哪家的热干面新换了肉酱;二、解饱,能消化一定的时间;三、需要一定的态度,但不能延展,因为时间有限”。
他一再强调,节目虽然用了他的名字,但能被人记住,得感谢5年来整个团队的帮助,“我只是这个节目的LOGO”。
“撑桌子”,吸引观众别走开 “撑桌子”,吸引观众别走开 央视主持人向来被观众盯得很紧,马斌也接到过不少意见。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辽宁女孩提的意见,“你总是说着说着,两手就一撑桌子、人往上挺,我妈妈说这个动作特别没教养”。
马斌承认自己主持时动作幅度很大,但他解释,这也是节目需要。“每个动作都有它的符号学意义,我们都认真考量过。比如说我俩坐这儿谈话,你突然骂我一句,我一撑桌子站起来,这是应激反应;但如果我俩正聊着我这么一撑,就是表示递进、兴奋。我们的节目7时30分到7时45分,大多数人都要出门上班了,我这个动作就是牵住观众,告诉他们下边还有更兴奋的”。
做主持,不是明星是媒介马斌除做主持人,也在母校中国传媒大学任教。
马斌除做主持人,也在母校中国传媒大学任教。以一个前辈和老师的眼光来看新生代,他有很重的危机感,“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他担心现在的年轻人把主持人这个职业当成明星,“最好的主持人是让人记得他(她)说了什么,主持人首先是一个媒介”。
他说,对学生家长而言,学播音主持专业一年1万元的投入很大,因为着急变现,情绪容易躁动;但主持人并不等于明星,不可能像明星那样一夜即火。
“现在谁都能说好普通话,在主持人技术门槛逐渐降低的今天,更需要"内容为王",你看央视那些主持人可能挑不出特好看的,但每个人的后面都有成功之道,不是单纯靠形象”。
马斌答题 在武汉广电主持人大赛半决赛上,抽签答题环节的题目有的考问主持人的职业操守,有的就全社会关注的现象要求选手给出解释,很有意义。身为专业人士的马斌,会为这些题目给出什么答案?
Q:电视主持人出镜与演员在台上表演有什么区别?
A:主持人可以再现、不能表现,可以借助一些表演的技巧或手段——比方说虽然累得要趴下、但一上台还得装得精神百倍——但绝不能表演。主持人首先是传者、媒介,要传递信息和情绪,不能只顾着自己玩。
Q:如果你成为名主持人,面对商业广告、形象代言的诱惑,你会怎么处理?
A:在国外,即使是文艺主持人也不会轻易接广告、做代言。主持人就相当于一个LOGO。如果轻易代言,这个LOGO的品牌标识就出现错位。新闻、专题节目主持人尤其不应该代言,一些文艺主持人可能由公司化运作,但他/她的价值也不能轻易转嫁到别的使用价值上。这是职业操守。
Q:你在节目中会怎么点评“范跑跑”现象?
A:从人的个体角度来说,他跑,可能、似乎无可厚非。但人是社会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作为老师,有老师的职责。他的女儿不在现场,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不应该跑。我相信不止有一个“范跑跑”,但他臭就臭在这张嘴上,这件事不符合社会传统道德规范,更不应该在社会媒介语境中传播。
小资料 马斌,1973年出生于宁夏银川,1992年考上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6年本科毕业后想考研,但几次都没成功,于是在北京当了三年的“北漂族”,1999年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北京广播学院的研究生。2000年初至2003年初,在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栏目兼职做新闻主播,2003年2月至2003年10月进入中央电视台主持《前沿》栏目,2003年10月,央视二套改版后,成为《第一时间》栏目主持人,同时兼任《前沿》周末版主持。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同时,马斌还有另一份职业——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老师。
浏览更多传媒资讯,欢迎点击 (来源:C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