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丁仕松/浙江金华报道
金信信托有望重组新生
2007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批复金信信托的破产申请。但当天下午,形势发生戏剧性的变化。金信信托持有的博时基金48%股权成功拍卖,金信信托账目资产突增63.2亿元,已不再资不抵债
截至2008年7月14日,金信信托事件的6名责任人均受到法律制裁。
|
“金信信托持有的48%的博时基金股权,拍出了63.2亿的价格,再加上金信的未收回债权和固定资产,目前已不再资不抵债。根据破产清算的司法会计检查报告,金信的债务为42亿。”金华市政府一名官员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金信信托出现账面盈余,重组希望很大。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获悉,目前意向中的重组主导方为浙江省某大型国有独资企业。
8年危机潜伏
2005年12月30日,新一轮牛市启动的曙光已鱼肚初白时,金信信托却遭遇“猝死”。
当天,浙江监管局和金华市政府发布公告,金信信托因“违规经营和经营不善,造成较大损失”,从即日起责令金信信托停业整顿。银监会委托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停业整顿工作组进驻该公司,具体负责停业整顿工作。当天上午,浙江省要求各地成立金信信托整顿领导小组。
头天,原金信信托董事长葛政、总经理朱江平、副总经理黄昕、资金部负责人方征、董事会秘书金乐清等人被金华市纪委双规。虽然在2005年上半年,金华市民间已流传“金信信托有20多亿的窟窿”,但其“猝死”还是给金华人以巨大的心理冲击。
实际上,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主要由专业银行和地方政府主导创办,很多信托公司的确承担了类银行的职能。信托能更便利地绕开信贷的控制,为政府消化实业投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业渐渐疏离。处于幼儿期的信托业一直在摸索前行,“没禁止的都可以干”,再加上信托业经营规则和监管法规缺失,挪用信托资金几乎是全行业的“潜规则”。
金信信托以信托之名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实,可追溯到1997年9月。至2005年7月间,不具备吸收公众存款业务资格的金信信托,采取书面或口头承诺还本付息的方式,与社会不特定的机构和自然人签订协议或合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共计73.8亿元。其中葛政“直接参与决定、指挥”吸存的涉案金额为48.8亿元。
“金信系”的基本操作手法是,由金华信托从国债委托理财中回购国债,套取现金,再利用这些资金投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交易。上述协议若到期后,金华信托不论该理财资金是否赢利,均按承诺和“资金权益凭证”支付委托人本金及相应的收益。
在委托理财合同或补充协议中,金华信托向委托人作出保证委托资金不受损失并享受6%至15.6%不等的年收益率的承诺,或作出以“国债贴水”和国债买卖过程中“补差”的方式保证固定收益,以此来募集资金。
这些资金均投放到证券市场。为了规避监管部门的审查,金信信托通过38家关联公司进行较复杂的资本运作;同时,金信信托还设立了5家平台公司---浙江华创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温州市同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丽水市和信投资有限公司及绍兴市协同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专业炒股。
在2001年6月到2005年6月长达4年的熊市中,股票交易长期亏损,被挪用的信托资金常无法兑付,为确保资金链不断,金信借新还旧、不断斩仓,以维持资金运转。到停业整顿之时,金信信托在二级市场亏损高达34亿元。
金融大厦一朝坍塌
金信的危机在2004年已初步显现,若干大手笔收购后,虽然金信一直号称收购款均为“自有资金”,但密集的巨资支出,使得市场对其挪用信托资金的怀疑日渐凝重。金信对增资扩股的渴望非常强烈,与朝华集团、浙江利捷、天一证券寻求合作,但均未成功。
2004年至2005年,伴随着银监会暴风骤雨般的监管,信托业开始完善制度建设期,2004年银监会下发的关于信托业监管的文件有70多个,明显加快了信托业监管的制度建设。监管部门开始纠正信托业的航向,使其回归到“受人之托,履人之嘱,代人理财”的本业上。
2004年初,庆泰信托、金新信托、伊斯兰信托先后被停业整顿。6月11日,银监会发布《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信息披露暂行规定》后,银监会下属各地正式启动全国信托公司交叉大检查。当时金信的危机已经显露,2004年7月,金新信托“乳品行业战略并购资金信托计划”到期未能如约兑付,导致了近200名投资人在代销银行---交通银行上海分行静坐抗议。2003年金信公告盈利1460万元,2004年金信尾大不掉,亏损5315万元。
2004年底,受伊利股份违规投资国债、高管挪用公款案牵连,金信所持5600多万股伊利股份法人股,因“查办需要”,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冻结,一直“低调行事”的金信不得不面对司法的质疑。
“伊利高管很可能通过投资国债,再回购套现后,交由金信信托收购公司股权,以这番资金腾挪达到MBO的目的。否则冻结金信的股权干吗?”前述知情人士楼方认为,金信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这次冻结脱下了金信光鲜的外衣。
同在2004年底,金信信托原董事长葛政将其控制的37%的股权转让。2005年3月7日,金信信托召开董事会,新鸿基执行董事汪晓峰就任金信信托董事长,原董事长赵海华则担任上海金信控股的董事长,葛政全面“隐退”。金信开始收缩战线,2005年4月6日,金信信托将其持有的14.33%股权转让给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5月20日,金信又出让金地集团的股权。
2005年7月间,为托市,金信信托新任董事长汪晓峰导演了引入外资的闹剧,不到半年宣布离场。“隐退”75天的葛政不得不重新出山,金华市政府也有意施以援手,但经过调查,发现窟窿远比想象中巨大。2005年底,金信被抛弃。2006年1月15日,金信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
重组在即
破产清算的数据显示,金信累计亏损42亿,2007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批复金信信托的破产申请。但当天下午,形势发生戏剧性的变化。金信信托持有的博时基金48%股权成功拍卖,招商证券以每份131.67元的高价拍得,金信信托账目资产突增63.2亿元,已不再资不抵债。
由于信托牌照的稀缺性,浙江省政府一直力争保留。博时股权拍卖后,浙江省已确定重组金信信托的基调,由浙江省政府主导,以省级大型国资企业为主,金华市将保留部分股权。
“除博时基金股权外,金信信托还有5亿多的债权未收回,加上金信总部大楼等固定资产,金信或盈余10亿左右,最近一直在追讨债权。”整顿小组的一名官员透露,由于清算未完成,银行的冻结未消除,重组尚未启动。
此前,整顿小组已召集约100多家债权人的300多名债权代表召开会议,通报了清算完成后将退还本金的计划,“目前还没有人提出利息等问题”。清理完成后,整顿小组将向银监会、央行、最高人民法院递交重组报告。
自1979年新中国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信托企业最高峰时有1000多家,历经6次整顿,如今仅存55家,而中银国信、中农信、中创、广国投破产、德隆系覆灭等事件,加上尚未终结的金信案,使信托行业的信誉阴影重重。
目前,金信系的6名高管业已受到法律制裁。与葛政同案的另两名金信系高管,也等来了一审判决:通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浙江和信电力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新民,因职务侵占罪、企业人员受贿罪,两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5年6个月;通和投资副总经理、金华市利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旗,因职务侵占罪被判处徒刑5年。
此前的2008年2月3日,涉案的另3名高管也由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法院一审终结,其中金信信托原总经理朱江平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原副总经理方征和黄昕均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缓刑3年。
随着金信的幻灭,最后一家地市级信托公司也可能将告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