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三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21日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6.8271元人民币。以此计算,3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超过21%。
2005年7月21日,我国宣布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纵观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呈现持续小步上扬态势,“有升有降”的双向波动特征也很明显。
2008年以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加快,已经累计上升近7%,超过了去年6.90%的全年升幅。
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不断增强,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扩大到3%。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均波幅已由2005年汇改后到年底的17个基点扩大到目前的超过60个基点。
3年来,我国汇率改革始终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不断推向深入,从实践来看,汇率改革调控成效正向着预期的目标迈进,在汇率机制不断完善过程中,相关风险也逐步得到控制。
汇改以来,汇率对改善贸易失衡、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内需方面的影响日渐显现。与此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也得到优化,纺织、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能源性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占比下降,机电产品出口增势良好。
不过,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过程必然意味着部分不具竞争力行业的逐步衰退。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服装、鞋类等我国传统出口行业受到的压力尤为明显,不免出现部分企业倒闭、退出市场,并引发行业内加速整合的情况。
对这类企业来说,单纯依靠低价格、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已不是可取之策,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档次、提升品牌知名度才是明智之举。而我国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这也为此类行业实现产业转移,从东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创造了可能。
实践证明,多数能够积极主动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企业反而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快的利润增长。不少企业通过内部挖潜、金融避险等措施不断发展与蜕变。
汇改以来,伴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短期投机资金加速流入问题也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针对这一风险,我国多个部委近期已着手行动,对贸易和直接投资等领域资金流向进行监督,共同封堵热钱流入,并注重防范短期资本的突然撤出。
2008年7月14日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实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发展改革委近日也发文,要求各地加强和规范对外商投资项目的管理。这两项措施旨在对贸易和直接投资项目下的热钱流入进行监督,从而防止外汇资金异常流入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带来潜在的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将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和外贸增长方式,加大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汇率改革之路已走过三年,可以预见的是,汇率制度的不断完善,必将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新华社记者姚均芳 王宇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7月21日,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三周年纪念日。纵观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呈现持续小步上扬态势,“有升有降”的双向波动特征也很明显。
聚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三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