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抗震救灾后勤保障实践,给建立完善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后勤应急保障机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多样化军事任务突发性强、目标地域广泛,要求建立顺畅完善、可靠有效的后勤应急指挥机制 回顾近年我军经历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无一不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抢险救灾、反恐维稳等,时间紧、节奏快、任务重,要求后勤必须快速反应、直接高效保障。
一是优化后勤指挥关系。按照与指挥体制相适应、与保障体制相配套原则,建立职责清晰的后勤联合指挥机构,明确隶属、配属、支援和协同等不同类型指挥关系,明确建制与联勤、前后方以及各级后勤之间的权限划分,防止发生多头指挥和职责不清等现象。二是改进后勤指挥模式。充分依托信息化后勤指挥手段,综合运用集中指挥、越级指挥、委托指挥等方式,建立快捷的决策、指挥、反馈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后勤指挥的简捷高效。三是完善后勤指挥手段。加快构建一体化保障网络平台,拓展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功能,使后勤指挥与作战指挥、战役后勤与战术后勤之间有机相联、一体互动,力求实现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透明可视和保障行动精确可控。
多样化军事任务力量多元、内外环境复杂,要求建立上下一体、左右衔接的后勤应急协调机制 多样化军事任务大都涉及部门多、牵涉范围广、内外环境复杂,对部队后勤保障的统一性、协同性和整体性提出了很高要求。一是完善内部协调机制。应紧扣多样化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要什么—有什么—在哪里—怎么供”的流程,主动加强与作战、政工、装备等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掌握后勤保障需求,明确作战行动与后勤保障的协同动作,以及后勤通信、防卫、工程、交通勤务的分工协作,落实协同内容,保证后勤保障与军事行动高度一致。二是完善联勤协调机制。强化建制与联勤系统的协同协调,研究明确联勤力量的加强时机、保障任务、保障对象和部署地域,以及通用装备物资器材的保障范围、渠道和方式,使之结构合理、职责分明、衔接紧密。三是完善军地协调机制。牢固树立“大后勤”观念,进一步加强军地之间的协调配合,完善军地动员联合办公、联席会议、联络员制度,建立军民联供、联修、联救、联运、联防保障模式,有效满足部队遂行任务后勤保障需要。
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繁重、用兵手段多样,要求建立主动适应的后勤应急力量运用机制 这次抗震救灾后勤保障,经受了类似实战的考验,尤其是后勤应急力量发挥了强大的保障功能和作用。这也深刻启示我们,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后勤保障,必须着力聚合运用好各类后勤力量。对于队属后勤力量,应有效发挥熟悉部队情况、作战流程和便于指挥的优势,模块编组、合理配置、综合使用,对部队实施独立和机动伴随保障。对于应急抽组力量,应充分发挥其要素齐全、反应快速、灵活机动的战役后勤保障“拳头”作用,确保一有行动就能迅速聚集、有效应对。对于联勤支援力量,应充分利用其在遂行通用保障上的优势,按照整体使用、利于指挥原则,与建制力量一体编成运用,谋求整个系统在保障能力聚合和能量释放上的最大化。对于地方动员力量,应注重发挥其支援优势,按照就近就便、外围支援原则,划分保障区域,明确保障对象、任务和关系,将其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后勤保障能力。
此外,多样化军事任务还具有时效性强、物资消耗量大等特点,必须建立军民融合、预有准备的应急物资补给机制。一是建立军民一体储备,确保一有任务就能迅即保障。二是优化储备结构布局,增强物资保障的时效性。三是努力提高遂行任务的物资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