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3日电 题:奥运前夕境外记者“两只”眼睛看中国
新华社记者 张崇防
“湖广熟,天下足。”产粮大省湖南能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怎样的贡献?在备战奥运的前夕,中外记者不仅关注奥运会,还善于抓住每一次提问的机会“刺探”中国国情。
在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副省长徐明华提供的一组数字让在座的境内外记者眼睛一亮:湖南省稻谷产量居中国首位,用占全国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每年向世界提供商品粮100多亿斤;袁隆平杂交水稻已累计增产粮食1万多亿斤,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
另一位新闻发言人、杂交水稻专家青先国介绍的情况也让在座记者感到耳目一新: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乐观地估计,超级杂交水稻的单产水平将来有望达到1500公斤。目前,超级杂交水稻多个试验田亩产达到了800公斤,计划在2010年达到亩产900公斤。即便实现了这个目标,还有600公斤的潜力。
路透社记者韩碧如对当天的发布会表现出兴趣:“中国南方地区水稻从原来的每年三季变成了每年两季?”“湖南省今年的稻谷产量预计如何?”她连珠炮式地向发言人提问。
在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下,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能否确保粮食安全?新闻中心副主任祝寿臣介绍说,正是针对中外记者的这一普遍关切,他们专门安排了这场新闻发布会。
7月8日正式开放的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专门接待前来采访奥运会的中外媒体的非注册记者。该中心正式运行后,几乎所有的新闻发布会全部移至这里举行。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布会也不例外。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在这里举行发布会,介绍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吸引了来自64家媒体的117名中外记者参加,包括33家境外媒体的64名记者。按照惯例,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公布了中国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CPI等关键经济数据,在记者当中引发了一场新闻大战。
目前,新闻中心已举行了20多场新闻发布会,主题涵盖奥运期间旅游接待、气象与自然灾害预测、奥运马术比赛筹备情况、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志愿者工作等。除奥运题材外,新闻中心还触及了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
例如中国的集体林权改革。这一改革被称作继上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新中国的“第三次土改”,也是改革开放30年间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的第三次农村改革,外界将其视为“观察中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重要窗口”。
“中国农民承包土地的年限为50年,对林地的承包期限则长达70年,林权证像房产证一样可以抵押和贷款。”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告诉在场的中外记者。“全国的耕地有18亿亩,林地有40多亿亩。退耕还林工程让林地新增1亿多亩。中国既要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和捍卫国土安全。”
西班牙埃菲通讯社记者卡门认为,在北京奥运会召开的前夕,举行类似的新闻发布会有助于外国记者快速、全面地了解中国。
“我们不仅仅关注北京奥运会。”卡门说,她对中国很多方面的情况都感兴趣。
“不是每一位常驻北京的外国记者都有机会去湖南采访。”她认为,由中国的地方官员介绍当地情况,提供的信息更具体、更权威。
这是新闻中心正式开放以来首次就一个省的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