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向华
踏着青石,步入成都宽巷子25号院落,黑与白的影像又一次定格四川羌区——《羌地绝影——四川汶川龙溪羌区生活实录》,150余幅黑白照片,向人们述说汶川特大地震之前龙溪羌区百姓曾经的生活。
自2005年5月开始,胡子拉碴的徐献开着一辆破旧的越野车,后备箱里装着长长短短的镜头,不声不响地出没于汶川龙溪乡各村寨,用镜头默默地记录当地百姓的生活。
在该乡龙溪寨,徐献了解到村民余清富自办了一个龙溪寨图书室。于是,2007年7月,他走进了这个简陋的乡村图书室。图书室设在余清富家里,简陋的书架上摆放着600余册图书,有文学、科技、少儿等读物。与余清富闲聊时得知,老人65岁,以前是寨子里的民办教师,算是寨子里的书生。为了让寨子里的孩子多学点知识,2002年,家境并不宽裕的余清富自费建起了这个图书室,从此以后,寨子里的孩子们有了读书的地方。
这个故事,被徐献记录进他的镜头里,如今已成为非常珍贵的资料。“前不久电话联系当地时得知,这个图书室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毁坏了。”徐献遗憾地叹了口气。
此次展出的150余幅照片,是从徐献3年时间里所拍的上万幅照片中精选出来的,分为羌魂、羌居、羌地、羌人4个部分展出。独特的羌族建筑,田间劳作的人们,老屋里的猪膘肉……成为徐献镜头锁定的目标。
其中有一张“全家福”,吸引着记者的视线。“这是去年4月,到夕格寨时拍摄的。”徐献说,当时寨子里正在搞一个祭山会,有250余羌人聚集在那里。他突发奇想:给他们照一张“全家福”。于是,请村长帮忙召集,拍下了这幅《羌村第一合影》的图片。特大地震后,这张“全家福”里的乡亲都还好吗?徐献十分牵挂,也由此格外珍惜这张照片,因为“它是这个寨子永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