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右)在首都柏林会见来访的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奥巴马。奥巴马当日对柏林进行了访问。 新华社/法新
7月25日,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奥巴马(左)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巴黎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奥巴马表示,美国和欧洲有着传统的友谊,他为双方彼此存在的一些成见感到遗憾。新华社/法新
7月26日,在位于英国首都伦敦唐宁街10号的英国首相府,英首相布朗(左)和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奥巴马在花园里交谈。当天,奥巴马抵达他此次出国访问之旅的最后一站英国,并和英首相布朗进行了会谈。新华社/法新
新华网布鲁塞尔7月26日电(记者张碧弘)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24日至26日对德国、法国和英国这三个欧洲大国的“高调”访问,不但吸引了欧洲民众的视线,而且受到美国媒体的聚焦。那么,奥巴马为何造访欧洲?此次欧洲之行对其最终夺取美国总统宝座能有多大帮助?
恶补外交课 奥巴马的官方身份仅为美国的一名参议员,因此其访问不可能产生实质性外交成果。
欧洲分析家认为,奥巴马访欧的主要目的是恶补外交课,消除自己在总统竞选中的一个短处。
美国部分选民认为,奥巴马只有40多岁,仅当过一任参议员,外交经验更是空白,对其在一旦当选美国总统后能否担负起美军统帅的重任怀有疑虑。而他的竞选对手、共和党总统竞选人麦凯恩当了26年的议员,经历过越南战争。两人的阅历差异很大。为了打消那些摇摆不定的选民对自己外交能力的怀疑,也为了填补自己在外交领域的空白,奥巴马展开了此次欧洲之旅。
奥巴马选择出访德、法、英作为“补课的课堂”也有其考量。这三个国家是美国在欧洲最重要的传统盟友。奥巴马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布朗讨论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时,要求三国向阿富汗增兵,帮助结束伊拉克战争。他的这一举动旨在向美国选民表明,这个“初出茅庐”的黑人总统候选人在欧洲这些“大人物”面前潇洒自如、优雅不俗,具有美国领导人的资质,具有“领导”盟友的能力。更何况,前不久,麦凯恩在得到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后为了丰富自己的外交履历连连出访,相继走访了中东地区、加拿大、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等。
奥巴马在访欧前,已出访了伊拉克、阿富汗等美国卷入的热点地区,以显示自己有能力统领“三军”打击“恐怖”分子。
7月24日,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奥巴马在德国首都柏林的胜利纪念柱前发表演说后向人群挥手致意。奥巴马当日对柏林进行了访问。新华社/法新
欧美齐关注 奥巴马的欧洲之行引起欧美媒体高度关注。奥巴马还没动身,欧美媒体对他的报道就已铺天盖地。虽然他只能带约40名随行记者出访,但报名的美国媒体记者人数超过了200多人。德、法、英的媒体也争先恐后为其开辟大块版面,特别是这三国主流报纸连篇累牍,全面报道他的访问。这与麦凯恩5月出访欧洲和中东地区时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照。
访德期间,奥巴马在柏林市中心胜利柱旁发表演讲,听众超过了20万人,远远高于他在美国国内竞选时创下的7.5万人的最高纪录。美国民调机构皮尤进行的全球民调结果显示,奥巴马在英、法、德三国的支持率上升到了70%-80%,与4年前布什的竞选对手克里不相上下。
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在欧洲如此受欢迎,尤其是受年轻人青睐,其风流倜傥、举止潇洒的个人魅力起了不小的作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布什原先推行的单边主义大唱反调,感动了欧洲人。他在与法国总统萨科齐会谈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有效的美国外交政策不仅建立在有能力运用权力的基础上,还建立在能“倾听”、“合作”和“共识”的基础上。此间媒体认为,在反战情绪较高的德国和法国,奥巴马从伊拉克撤军、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主张也赢得了这两个国家的人心。
选情未改观 然而,美国总统毕竟要由美国人选出,奥巴马在欧洲受欢迎未必就能在美国大选中笑到最后。因为4年前克里在欧洲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结果还是被国内的选民抛弃。
奥巴马离开英国前就已得知,在他离开美国的一周中,他在国内的支持率不仅没有因为他在欧洲的风光而上升,反而下降了。美国盖洛普的最新民调显示,奥巴马与麦凯恩的支持率分别为47%和41%,麦凯恩的支持率较前周上升了4个百分点。由此看来,奥巴马此次高调出访欧洲,对于其在国内的竞选究竟有多大帮助目前还很难评说。
由于奥巴马仅是总统候选人而非总统,与布什建立了良好个人关系的德、法、英三国领导人对奥巴马并非像三国的民众那样热情。德国总理默克尔明白奥巴马是来要求欧洲在阿富汗分享更多“负担”的,因此在奥巴马抵德前她就对媒体说要向奥巴马表明德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限度”。三国领导人“接待”奥巴马的表现更多是外交礼仪,心中揣着的也更多是迷惑,因为他们目前还无法断定这个年轻的总统候选人将来究竟会给美国外交带来怎样的改变。
(责任编辑:张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