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丹 实习生 李薇薇
“今晚,终于可以在新家踏踏实实地睡个好觉了。”7月19日,彭州市小鱼洞镇过渡安置社区“复兴社区”里,灾区群众扭起了秧歌,1280余户居民开开心心地住进了福建省福州市援建的安置房。
作为地震极重灾区,截至7月20日18时,共建成活动板房67541套,建成自建过渡安置房47781套,投亲靠友6636户,提前完成了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
任务重 援军也多
125个板房安置点位的选点、设计、场地平整和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以及67541套活动板房的组织、运输、安装、验收、移交、入住等要在60天内全部完成,这在彭州市城建史上从未有过。
为此,彭州市建设局根据片区专门成立了4个建设管理所,一个工作人员进驻一镇,实施现场服务和技术指导。全市660多名机关干部赶往灾区镇协助工作,还成立了60人组成的应急队伍加入援建大军。
困难多 方法也多
彭州是山区,安置点建设面临可用地少、天气多变等困难。“经常突发的大雨也成了试验板房漏不漏水、下水道通不通畅的好"帮手"。”一直坚守工地的兴西华公司董事长章浩中告诉记者。
在援建彭州市通济镇“思文社区鹭龙苑”活动板房中,负责“三通一平”的成都市龙泉驿区对口援建队伍,创造性地采用台地形式,雨水明沟排放,并在周边采用截洪沟排洪,既利于污水排放和生活环境保护,又充分利用了空间面积,节约了土地资源。而江西省和成都高新区援建队伍,在施工时采取了“一毡一砂一砖”层层铺垫,既避免了耕地沙化,又有利于材料的再利用。
众手帮 自建也好
除了“复兴社区”,小鱼洞镇的部分村民也搬进了自家搭建的简易住房。57岁的中坝村村民黄祥富一家就是其中的一户。
地震后,黄大爷一家先暂时住进了帐篷,看见援建队员们日晒雨淋搭建板房非常辛苦,黄大爷叫上儿子从自家倒塌的房子里抢出可以再用的木材准备自己盖房子。
得知黄祥富要自己盖房子,镇村党员服务队帮忙给他家采购了水泥瓦、竹胶板等轻质建材。搬进去后,黄大爷又准备再往房顶铺上厚厚的稻草,“防雨又隔热,过夏没问题。”
书记感言
我们实现了“8·1前入住板房”的承诺
彭州市委书记 门生
由于彭州受灾严重的镇都处在北部山区,房屋损毁在90%以上,板房建设面临“选点难、场平难、运输难、供水难、材料难、施工难”的六大“拦路虎”。为确保受灾群众8月1日前入住板房,我们成立了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建立了援建省市、援建区县、所在镇、建设、水务、供电六边对接机制,采取了目标督查、倒排工期、统筹协调、整合力量等各种措施,仅用58天时间完成了所有集中安置点的板房和农村居民自建过渡房建设。
援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得益于援建省市、兄弟区市县、企业、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的无私帮助,他们不辞劳苦、加班加点、克服暑热天、暴雨天等不良气候影响,抢时间、赶工期、保质量,为受灾群众提前入住起到了重要作用;得益于全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攻坚克难、只争朝夕”的彭州精神,密切配合,做好拆迁、场平、搬运和装卸等工作;得益于引导广大群众杜绝“等靠要”思想,在全市树立“自力更生光荣、坐享其成可耻”的意识,确保了整个板房建设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下一步永久性安置的各项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认真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发挥好群众重建主体、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救助服务的作用,又好又快地推进灾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