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日起,限塑令实施至今已快两月。近日,记者在贵阳多家超市及农贸市场发现,环保塑料袋遭到超薄塑料袋的“顽强抵抗”,一些商家和消费者仍在悄悄使用超薄塑料袋,导致环保塑料袋“滞销”。这不仅使“限塑令”的执行大打折扣,而且让环保塑料袋的生产厂家面临困境,不得不采取特殊手段,推销环保塑料袋。
一个开工率不足40%的车间 7月17日,记者来到贵阳市汇林降解塑料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贵州省唯一一家生产资质最完整、生产规模最大的环保降解塑料袋生产厂家。在该公司生产车间,10条生产线只有4条在生产,其余的6条则布满了厚厚的灰尘。现场工人告诉记者,今天是机器开工最多的一天,有时候甚至只有一台机器在工作。
在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汇林公司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陈斌。他一脸愁容地说:“限塑令”正式出台后,该公司投入200多万元,新增了10条生产线,谁知公司目前开工率还不足40%。
陈斌讲述了“限塑令”实施一个月以来汇林公司“冰火两重天”般的遭遇。
1999年汇林公司进入生产环保购物袋领域,其生产能力一直维持在每天30万个左右,覆盖面仅为贵阳市的大中超市,农贸市场及居民家用市场基本没有涉足。2008年6月1“限塑令”正式实施后,汇林公司生产的降解塑料袋开始供不应求。“6月2日那天排队来买购物袋的车队都把厂房门口堵死了。”陈斌说。疯狂的“抢购”持续了整整5天,直到外省环保购物袋进入贵州市场后才有所缓解。
在此情况下,汇林公司看到了无限商机。公司立即展开调研,估算出整个贵阳市每日环保购物袋需求大概为150万个左右,于是便斥资200余万元,从陕西、重庆等地购买了10条生产线,力求在环保购物袋市场分得一杯羹。谁知机器组装好开始生产后,出现了令公司颇感意外的事情。
“新投入的生产线当天生产出来的塑料袋连1万个都没卖出去。”陈斌无奈地说。
此后,汇林公司的环保购物袋生产车间就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现象,供应大中超市、商场的老生产线生产任务安排得满满当当,新投入的生产线开工率则不足40%。目前,公司的环保购物袋已经积压了800余万个,每天平均只能卖出2万个。
一个被困难缠绕的推行 生产环保降解购物袋本应有着不错的市场前景,但为何又“昙花一现”,令企业措手不及?
在陈斌看来,“一是不少非法塑料袋生产厂家没有取缔,二是"限塑令"推行的关键环节被打了折扣。”
7月16日,贵州省、贵阳市工商部门和该省塑料制品产品质量检测站联合行动,对贵阳市大型集贸市场和超市进行了集中抽查。抽查发现,尽管不少地方张贴着“限塑”通告,每家经营户也都挂着可降解的环保购物袋,但只要顾客需要,经营户们就从柜台下拿出各种颜色的超薄塑料袋。一位经营者甚至表示:“超薄塑料袋哪都有卖,并且每天还会准时送货上门。”
一些农贸市场的管理人员也向记者表示,尽管他们在宣传、推行“限塑令”方面出了不少力,但目前执行起来有难度,一是经营户舍不得放弃,二是消费者不愿拒绝。即使商贩购买不合法的塑料购物袋,也面临着“取证难”等问题。
不仅仅是商家“打折扣”,部分消费者也不介意使用超薄塑料袋。在贵阳市新路口菜场,一位正在买菜的高女士告诉记者:“家里今天只需要点葱,但一想到为两三角钱的东西要再花一角钱买塑料袋,心里就极不情愿,觉得"太划不来了"”。
陈斌还告诉记者,环保购物袋推广不力还有另一个原因——部分塑料袋经销商哄抬价格,牟取暴利。
6月初环保购物袋遭遇疯狂“抢购”的那几天,陈斌发现有的经销商在故意囤积环保购物袋,将原本定价2角的塑料袋卖到了8角一个。他发现后,赶紧与公司联系,后来便想出了“每个经销商限购5000个”的办法,并且在贵阳市大型批发市场设立直销点,明码标价。
“来要货的太多了,我们无法对每个人的销售行为进行监督,不少消费者见到我们的环保袋就以为是高价袋。当这些经销商牟取了高额利润后,却转向了经营非法超薄塑料袋。”陈斌说,“将潜在消费人群挡在门外,这无异于杀鸡取卵。”
一个被“逼”出来的售后服务 种种不利因素不断缠绕放大,直接导致了800万个环保塑料袋静静地躺在仓库里而无人问津。
“初始阶段我们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但长期下去肯定会对企业不利。”陈斌说,他们得到了一个深刻教训,“限塑令”既不是一道“禁止入内”的拦路虎,也不是成就大业的开山斧。
7月17日,遥遥无期的低迷销售状态令汇林公司被迫“接招”应对。
他们在当地媒体上宣布公司将推出“环保塑料袋售后服务”:即降低成本抛开中间商,在全市两家大型集贸市场直接设立专卖点,并实行“以旧换新、以破换好、半价置换”的让利方式,以减轻市民的负担。
“目前我们只能做到这些,下一步的目标则是在100多个市场内设立直销点,争取覆盖全贵阳市。为了避免出现高价销售情况,我们将与直销点签订合同。如果违反相关规定,我们将会根据合同取消其销售资格,并且要求赔偿。”陈斌说。
目前,汇林公司正在加紧与工商部门联系,希望能获得贵阳市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的第一手资料,为产品直销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