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杨佳案的程序正义期待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傅达林(陕西 法学教师)
原定于7月29日下午开庭的杨佳袭警案未如期进行,开庭时间可能将推迟至奥运会之后。上海市二中院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推迟至什么时候还不好说,“一切以法院公告为准”。
杨佳案被推迟审理并不出人意外,这本身就显示出司法部门对此类案件及案件背后强大舆论的审慎与重视。而这样一个并不复杂却引得争议四起的案件,无疑再次为我们提供了一只验证程序正义的“麻雀”。现在,既然推迟了对杨佳的开庭审判,那么就应当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如何回应公众对案件程序公正的诸多期待了。
早在案发之初,不少人就对办案程序提出了质疑,认为由上海当地公安机关进行侦查未能避嫌,建议异地审理,一位专家还在网络上分析判断杨佳系精神病人。从舆论当初对指派给杨佳辩护律师的质疑,到对杨佳母亲是否遭绑架的猜测,以及对异地审判、现场直播的呼吁,坊间的热议其实都凸显出民众对此案程序正义的信心不足。这并非为行凶者辩护,更非网络激情的不理智,而是人们对中国法治所寄予的更高厚望。
不可否认,有关部门在处理此案时还是表现出了较大的程序公正意向,例如,案件由上海市公安局而非闸北区分局侦查,体现了一定的回避原则;司法鉴定部门也对杨佳作了精神病鉴定并在一天内出具了报告,这与两年前身负数条人命的邱兴华相比,已然进步了不小。但即便如此,在审判这一核心环节,能否真正做到公开透明,能否彻底消除人们对司法程序上的所有疑虑,民众依然在观望,在期待。
其实,对程序正义的追求,首先应当成为司法机关的自觉行为,因为程序对其而言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方法。公正的程序能够消弭民众的不满,而不公正的程序则制造不满。消除民众对案件的质疑,树立司法裁判的权威,最佳的方式莫过于通过程序的透明化运作,以提升司法行为在人们心目中的公正感。而对普通民众而言,程序公正更因其普适性而备受关注,之所以提出现场直播之类的诉求,根本的意图就在于彰显如下价值:当任何人的生命被以国家正义的名义剥夺时,一切都应当在阳光下进行。所以,即便要判决杨佳死刑,也应该在公众“看得见”的程序正义曙光下作出。
杨佳不是辛普森,上海也不是洛杉矶,但中国民众对杨佳案的关注,与美国人当年关注辛普森审判一样,是如此强烈且充满着期待。在这样的背景中,笔者真心建议司法机关不妨从及时公布开庭日期和延期审理缘由开始,去开启中国法制建设程序正义的新旅程。成都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