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几天没出门的北京人,冷不丁走上大街,也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陶醉:沿街悬挂的各色奥运彩旗不经意间为古都营造出浓浓的奥运氛围;漂亮现代的高大建筑和奥运场馆,展示着中国经济发展成果,让所有的奥运参与者从心底受到震撼;街头装点的数以万计的鲜花盆景,姹紫嫣红,热情周到的志愿者无处不在,美丽雍容的奥运礼仪小姐热情相迎……北京,处处流露着迷人的东方韵味。
难怪这些天陆续到达北京的各国参赛者,纷纷发出由衷赞叹。
北京已经赢得了“第一印象”。
十余天前,我们去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主新闻中心注册,同事们对于奥林匹克公园的景观布局和周边环境大发感慨:“雅典奥运会开幕前几十天,主体育场周围还是工地,最终不也是搞得挺好。咱们这里各项工作早就收工了,肯定更没问题了。”
的确,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从一开始就按计划进行着,在政府的支持、百姓的关心、相关人员的努力下,北京申奥时的所有承诺都已一一兑现,甚至超标准完成。用奥组委官员的话讲就是:万事俱备只等开幕。
北京已经为奥运会开幕做好了准备,但北京能否得高分?这是我们在奥运会前应该再问自己一次的问题。换句话说,外国运动员、官员、游客来北京的第一印象不错,但第二感觉是否也很好?昨天我到家附近的一个火车票预售点为一位朋友的孩子买票,看到一位外国姑娘,手里拿着一张纸片,连比划带说(英文)地要买票,但是,她纸片上别人帮忙写好的“某天某次车,一张,平遥;某天某次,太原到北京一张”却没有完全解决她的问题,因为她想坐的那趟车没票了。售票员怎么解释也无法让这位只会“你好、谢谢”的外国姑娘明白,过了好半天一位懂些英语的买票者帮助解了围。
同样是昨天,一位出租车司机向我抱怨“外国人的素质也有很差的”。原来他拉了一个外国人,下车后不给钱———人家认为他送的地方不对。“我有常用英语书,和快译通。告诉他多少钱了,他就是不给。”“那你听懂他说什么了吗?”我问,“谁知道他什么意思,但就是不给钱。”这个司机很冤枉。
我们断不清那位出租车司机的冤情,但可以体会到外国人在中国语言不通的窘境。2006年我们在意大利都灵采访冬奥会,一位老兄内急找厕所,英语不行更不会意大利语,只好比划。当时旁边的人都笑了。
北京为筹备奥运会在市民中大力推广学习外语活动,但是,说实话,一年半载,三句五句的,真解决不了问题。
语言只是一个方面。应该说,北京无论是为奥运会服务还是建设国际化都市,在“软的方面”都还有潜力可挖。一个城市的外表可以影响来宾的第一印象,细微之处才会决定他们的第二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