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 中新社发 冯军(北京) 摄
中新社北京八月三日电 题:翟惠生:一定要人性化地服务记者
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
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栋六0二室。在临开会的半个小时,翟惠生接受了两家媒体记者的采访。尽管助手提醒他开会时间已到,但翟惠生保证,开会前一定把记者提出的问题全部答完。
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也称非注册记者新闻中心,专为没有取得“奥运身份注册卡”的记者提供新闻信息和接待服务。
作为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兼任新闻中心主任。在七月八日中心正式对外开放之时,翟惠生说他希望“从现在到以后的两个月里,这里成为全世界数千名记者的家”。
如今国际新闻中心运行已近一月,身为“管家”的翟惠生最大感受是“一定要人性化、个性化地去给记者提供服务;如果说我们工作不断推进,那就是在人性化、个性化服务上的不断推进”。
自开放以来,国际新闻中心已组织几十场新闻发布会与集体采访,议题从北京空气质量到食品安全监测,再到北京市民文明礼仪,涵盖国计民生方方面面;此外,在这里注册的记者被领到了北京京剧院后台,坐上了前门大街“铛铛车”,与北京动物园“奥运熊猫”亲密接触,并在七月三十一日试乘了即将在第二天正式开通的京津城际列车。
翟惠生介绍,他们组织活动的出发点有二:其一,新闻发布会设置的主题是记者关注的焦点议题,“有新闻点,能够写出报道来”;其二,多数境外记者都是首次来京,要“想尽一切办法,在最短时间内让他们多了解北京”。现年五十二岁的翟惠生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记者,就任国际新闻中心主任后他明确表示,这里的工作人员要有一个共同理念,就是“假如你是记者”。
“记者最大的需要是获取信息。因此我们对新闻发言人提出,希望他们介绍情况加上英文翻译的时间不要超过十分钟,要给记者留出更多提问的时间,不要怕记者提问,问的越多说明对你的事情越感兴趣。”翟惠生说。
北京奥运会门票最后一次公开销售期间,到场采访的香港媒体记者曾与维持秩序的值勤民警发生肢体冲突。事后翟惠生邀请香港记者“茶叙”,用喝茶聊天这种朋友间的人之常情与记者交流沟通。
“奥运安保与新闻采访可以被看作是两个圆,这两个圆会先相交再重合。没有重合之前,在相交点上肯定有碰撞,但只要大家"以人为本",以人性化的方式去沟通,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翟惠生说。
展望第二个月国际新闻中心工作,翟惠生称鉴于众多境外记者还在陆续到来,因此凡是先前记者感兴趣的活动,他们会反复安排,“不能因为记者来晚了就看不上了”;谈及与记者的相处之道,这位出生在北京、毕业于物理系的“管家”说,“主人要明白客人需要什么,就像你请一个南方人到家里做客,你不能天天给人家吃老北京炸酱面一样。”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