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季,上海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收获时节: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上海获得中职组团体总分和金牌数两项“全国第一”;今年的中考招生,在民航中专、航空服务学校等持续火爆的同时,南湖职校、工商外国语学校、东辉职校、振华外经职校等一批学校的报考情况也大大升温。
就业与升学“双渠道”的通畅,终于让中职学校走出“冷宫”,吸引更多年轻人通过职业教育成才。
教育专家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以前的中职学校像是普通高中的“弟弟”,带点“附属”的味道,现在“身份”明晰,步入了发展成熟期。促成这一变化的,是政府“组合式”的支撑、行业需求的拉动,以及学校自身的“内涵盘整”。
做强:政府全力支持 一位在市重点专业就读,享受“专业奖励金”的振华外经职校学生说:“我学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学校还发给奖励金,更让我受到鼓舞。”
这位中职生享受的,正是政府大力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上海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从2006年起,上海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中职教育的比例由22%提高到30%,至2010年将达34%。近两年,上海全面实施了按专业大类的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建成了一批先进的开放实训中心,使学校教学内容与现代化企业生产技术同步。
为鼓励更多的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本市建立了覆盖所有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和所有在校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内容包括“国家助学制度”和“政府奖学金制度”,设立了“普惠助学金”、贫困生“国家助学金”、“专业奖励金”、“上海市政府奖学金”和“半工半读、顶岗实习补助金”等5个资助渠道。上一个学年,本市公共财政共投入3.39亿元,使受益学生由9%扩大至100%,达18万人次,平均每名学生每年获得1856元资助。
高投入,使中职学校的“家底”大大充实,更具专业实力。
做精:教学对接需求 工艺课上,演示的零件是“模特儿”,任课教师在黑板上图解或在挂图上指点;专业实习中,学生由“师傅”领着“做生活”———这种专业工艺理论教学与专业实习技能训练两分家的局面,在如今的上海中职校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体化教学”。
在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机电工程实训中心的机电设备维修技能实习区,17名学生正在张老师带领下进行平面磨床的拆装与调整。这堂课开始时,同学们集中在二楼,由张老师讲解相关工艺等基础理论知识,然后下楼分成两组练习操作。张老师巡视中发现个别同学随手动用品质较硬的工具,马上在现场开课,从材料学角度讲解不同硬度零件应当选用相应工具的道理。
从机器作为教学"道具"到成为学生动手的"对象",再到"一体化教学",这台阶式的变化,反映了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一种创新。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上海职业教育近年来把握企业实际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习实验教学环节;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新模式;积极支持和大力发展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相关的专业,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运用,进而构建起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制定50个专业教学标准,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开发20门网络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建10所左右的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学校……由于依托行业,各专业都较好地实现了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对接,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
做精,使中职教育的定位更加清晰,更有发展潜力。
做好:保持就业前景 "我家孩子动手能力强,今年中考他报考了机械制造类专业,将来就业也不难。"一位家长这样说。面对市场压力,沪上许多家长对孩子升学、就业的选择趋向理性。
据最新统计,本市中职校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而且,为了保持这样的成绩,中职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越来越强调适销对路、贴近市场。随着首批12个中职专业教学新标准出台,职业资格考证教学首次融入专业课程,学生可捧着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此外,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为毕业生就业"导航"。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密联系,培养更多的紧缺人才顺应这样的要求,上海中职学校提出了"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学习有基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做好,使中职教育的"出路"更加宽广,更有市场前景。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