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余读报之五:开放中国以更成熟心态迎接奥运
开栏的话
点燃奥运激情,引爆媒体大战。信息铺天盖地,评论五花八门,热点更仆难数,读者目不暇给。本栏作者以己之力穿越资讯海洋,淘取奥运期间最有价值的新闻与观点,记录媒体的热度与交锋,不遗余力为你呈现一场微型奥运新闻风暴。
|
昨日,新华社一张跑步上篮、动感十足的照片风靡国内传媒界,不过有如此矫健身手的不是要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而是中国政府日理万机的温总理。据报道,这是温总理考察北京奥运会场馆时的即兴之举。与以往领导考察时的举动相比,这潇洒的一跳让一种开放的心态跃然纸上。
13年前,北京以“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的口号申奥;13年后,逐渐成熟的中国抱着开放的心态办奥运。据中新网报道,北京奥组委官员表示,目前除了体育部长以外,计划出席北京奥运会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王室成员总数大概在80-90人之间。“数量大大多于往届。”新华社记者还从罗马发来消息,一向对中国颇有微词的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也“对中国致以良好祝愿,祝福中国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并希望奥运会成为展现人间友爱与和平的一种典范。”
胡锦涛主席记者会后续报道依然能够激起波澜,《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参加“主席媒体会”的外国记者,听取他们对主席的评价,“‘他时不时微笑,手势活跃,甚至还开起了玩笑,打破了人们以往对国家领导人沉闷刻板的印象。’——路透社北京分社社长林洸耀”,他们也希望领导人与媒体交流的形式可以更加开放。
中国的开放除了表现在领导人面对媒体时打破常规、展示少有的轻松面外,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细节当中。据华商报报道,奥运新闻中心宣传册用九种不同的语言推介中国平民偶像李宇春,借此向世界介绍中国时下最流行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华美食世界名扬,有的却没有正式的英文名称,即便有也是很可笑的名字,不过这种现象正逐渐改观。据《广州日报》报道,随着奥运会临近,京城各家酒楼纷纷推出双语菜单,并以日前出台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为标准。比如豆汁的英文新名叫“Douzhir”,而不是被媒体爆炒的“北京可乐”。
从庙堂到江湖,开放的态势逐渐形成。《南方都市报》、《新京报》这一南一北以理性见长的报纸,昨日同时刊发社论文章《筹办奥运的国际元素见证中国开放》,以中国与国际社会日益紧密的合作来表明中国开放的事实和程度,并对此开放的趋势给予肯定,“一个国家的成熟标志之一,是有一个开放的社会。而一个开放的社会,则需要庶民万众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开放意味着爱与包容,对此,两则新闻颇值玩味。《新闻晨报》报道,在经历了悲喜两重天的折磨后,伊拉克7名运动员全部都重返北京奥运,对于中国的帮助,伊拉克运动员表示感谢。文章称“奥林匹克精神克服了政治上的分歧,北京奥运会成为全世界的盛会。”另一则新闻与宝岛台湾有关,《重庆晚报》报道,在大陆以开放的心态化解了“中国台北”与“中华台北”名称之争后,中华台北代表团昨日顺利抵达奥运村,团长“在北京我们是主场作战”的话语道出了两岸人民隔不断的血脉之情。
但是,开放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新华社播发的新疆喀什发生一起严重暴力袭警案16人死亡的消息,为目前欢乐的气氛蒙上一层阴影。北京奥组委随后在其官网对此事进行回应,表示“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北京有信心和能力举办一届平安的奥运会。”中青在线文章《法国记者竟诬蔑中国为奥运安全与基地组织谈判》也提醒我们,开放就意味着要听到更多类似的批评和质疑。
面对攻击、批评和偏见,我们如何应对?《联合早报》文章《奥运考验中国包容心》值得参考,“中国官民能否从容应对这些‘跑到家里来撒野’的言行,不仅将检验中国的开放与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北京奥运能否成为中国融入世界文明主流的盛典。”
其实开放本身就是融入世界的一种体现,开放有助于沟通,有助于互相的理解,有助于剥离“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还很厚重的墙”。昨日,英国金融时报社论指出,面对中国复杂的事实,“外国观察人士应该避免带着耿耿于怀的对立情绪看奥运。中国人渴望展示中国进步的愿望完全是自然的,北京奥运取得成功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是的,北京奥运取得成功符合所有人的利益!这也是“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口号的指向。
今天距奥运会开幕还有3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