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爱情节”,我省民俗专家亦有不同的见解……七夕节别称之争,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今又七夕,您怎么看待它的别称,您打算怎么过这个节日?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热爱时尚和创新的年轻人把这一天命名为“中国情人节”,可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近日发表观点说,叫“中国情人节”并不合适,应该更正为“中国爱情节”。
记者采访了我省民俗专家,他们中有人坚决反对给七夕节起别称,认为此举局限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
再造“情人节”无意义 七夕节,早几年都市里的年轻人就不这么称呼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时尚的名称——“中国情人节”。
可是,“中国情人节”的叫法近日引起了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的反对。有报道称,冯骥才认为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他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了孩子,所以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情感,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
针对冯骥才先生的说法,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七夕文化研究专家韩养民先生认为较合理。他认为,西方已经有了一个情人节,而且在中国已经形成了规模,为大家所接受,再造一个“中国情人节”没有什么意义,说起来还有拾人牙慧的感觉,若叫“中国爱情节”和七夕本质还比较近似,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毕竟和爱情有关系。
7月份不适合爱情节日 民俗专家中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陕西民协主席傅功振先生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不赞成。”他认为无论是叫“中国情人节”还是“中国爱情节”,都是狭隘地理解七夕节的文化内涵。
傅功振说,千百年来,七夕节在中国民间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单纯局限于牛郎织女传说,而是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每年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长安斗门镇的乞巧活动里,男娃祈求聪明,女娃祈求手巧,通过乞巧活动,寻找民间巧姑,年复一年这些活动让小女孩都变成会剪纸、刺绣的巧姑,乞巧活动推动了民间艺术的发展。
他介绍,此外,七夕节里,民间还有一些祈福活动,人们在这一天祈求家庭幸福、国泰民安,而“中国情人节”、“中国爱情节”都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局限在爱情上。“我坚决反对这样叫七夕节。”此外,他觉得和爱情有关的节日不适宜在7月份,西方的情人节在初春,7月“阳极”,并不适合爱情产生。“不需要有其他称呼,就叫七夕节,首先不把它局限在爱情上,然后深刻挖掘它的内涵,用它的文化内涵提高家庭生活,打扮我们的生活,让"乞巧"给我们带来创造性的源泉,让我们变得双手灵巧,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傅功振说。
“七夕节”不需要别称 多年来矢志不渝地进行长安区斗门镇石婆庙申遗推动工作的民间文化研究者李鸣生说:“叫这个节那个节,是因为看到西方情人节越过越红火,年轻人很追捧,为了把七夕节提出来,很多人用中国情人节做了个类比。七夕节是有爱情成分,但不是全部内容,咱们没有完全认真挖掘它的内涵。所以,为了不局限我们对它的理解,还是叫七夕节最好。”
“清明节上坟不能叫祭祖节,端午节吃粽子不能叫粽子节,这些别称实际上把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压缩了。中国七夕节比西方情人节的内涵丰富得多。”对于“七夕节别称到底如何叫”的问题,李鸣生最后说:“最好不要给七夕节一个定型,年轻人理解为爱情节、情人节也可以,但是一定不要忘记它还有更多内涵。”
韩养民则说:“这个别称到底叫什么,要经过大家认同,不是哪个专家说叫啥就叫啥,而且还要接近国情,为大多数人认同。给七夕节一个另外的名字也可以,也是它文化内涵发展的一部分,但应该谨慎。”
记者昨日在有着不同年龄段网友的7个QQ群提问,咨询大家打算如何过七夕,得到的反馈是大家均无特别的安排。传统节日的冷落,由此可见一斑。本报记者狄蕊红 (来源:华商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