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8日电 近日,国家财政部网站刊登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要积极发挥财政宏观调控的作用,并与货币政策密切配合,调节供求总量,特别是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一、充分认识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
实施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的常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都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市场机制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存在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市场失灵”领域,往往会造成经济波动,不利于从整体上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关键时期,市场发育还不完善、机制也不够健全。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缺陷,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财政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必须依托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财政、金融、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三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内容。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发展要求,是制定财政、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财政政策通过税收、预算、国债、贴息、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工具以及财政支出增减变化的结构性安排,影响社会总供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比如,增加或压缩政府购买性支出,可以直接增减总需求。税收增减会影响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从而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变化,并影响商品的生产和供给。针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形态,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在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应该采取扩大政府支出规模、减少税收等措施,实施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时,应该采取削减政府支出规模、增加税收等措施,实施从紧(紧缩)的财政政策;在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但结构需要优化时,应该采取控制赤字、调整结构等措施,实施稳健(中性)的财政政策。
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中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但二者在作用机制、调节领域、作用对象、效应时滞、政策工具等方面各有不同,在宏观调控中作用各有侧重。一般而言,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特别是通过发挥其目标定位准、针对性强、作用直接有效的优势,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实施“点调控”,可以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货币政策在调节社会供求总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目标,需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一般有“双扩张”、“双紧缩”、“双稳健(中性)”、“财政扩张、货币紧缩”、“财政紧缩、货币扩张”、“财政稳健、货币紧缩”等搭配模式。其中当经济运行中出现通货膨胀苗头、且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时,可以采用稳健的财政政策优化经济结构,同时实施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可能加剧的通货膨胀趋势。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落实在经济工作中,就是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财政宏观调控作为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牢把握“控总量、调结构、促协调”的目标定位,加强经济预测监测和分析,根据经济运行的发展变化趋势,把握财政政策取向,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政策工具,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协调配合,不断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及时性、针对性、协调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财政宏观调控水平。控总量,就是要着力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防止大起大落;调结构,就是要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协调,就是要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保持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不断壮大财政实力,为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提供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
三、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实施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成功实践的一条基本经验。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宏观调控中,国家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适时适度地调整了财政、货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993年—1997年,为应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取得了显著的反周期调节效果,既有效遏制了通货膨胀,又促进了经济适度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1998年—2004年,针对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等问题,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成功地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通货紧缩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05年以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并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的良好局面。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相机实施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
2008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并与从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国际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增长动力更趋多元,跨国投资并购活动更加活跃,双边多边合作进一步深化,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对话明显增多,但不确定性也明显加大,如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增大,国际石油和粮食价格持续走高,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加剧等。从国内经济运行看,城镇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快速变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短期内驱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动力依然强劲,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同时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虽有所控制,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大,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危险性依然存在;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严峻;农业基础还很薄弱;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亟待加强。总体来看,当前经济运行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压力依然偏大,需要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加大调控力度,将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需要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点调控”的作用,继续给予支持,体现好字优先的方针。根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我国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在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的基础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并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总量调控;通过稳健的财政政策,合理把握财政收支规模,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改善民生、加强薄弱环节等方面直接有效的重要作用,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切实抓好财政政策措施落实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十分重大。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扎实落实好稳健财政政策的各项措施。
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资金规模。2008年中央财政赤字在2007年预算赤字减少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相应减少长期国债资金规模。优化中央政府投资结构,重点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保、社会事业领域项目以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一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同时积极支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并利用以奖代补等多种手段,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同时继续实施粮食直补。增加农民培训经费,支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多渠道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型病险水库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和完善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和机制。大力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扶持生猪、奶业和油料生产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直接补助退耕农户,加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后续产业等建设。大力支持抗灾救灾。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并统筹研究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险保费补贴办法,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及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二要支持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对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投入力度,支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公益性行业科研的稳定支持;支持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发挥国家科研基地作用;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试点,建设技术创新体系;保障科技重大专项顺利实施;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扶持公益性和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鼓励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拓展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三要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完善出口退税、关税等相关政策措施,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的产品出口,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资源性、节能降耗、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实施鼓励节能环保、支持自主创新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促进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着力调节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按照“增收减负、调节差距、加大力度”的思路,促进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落实好减免税费、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支持逐步提高并落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增加劳动报酬。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减轻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负担,增加其转移性收入。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调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减轻低收入者负担,加强对高收入者税收征管,强化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组织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监管。规范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经营者年薪制度,完善上市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制度,合理调节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管理者与职工收入差距。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各单位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
积极推进地区协调发展。认真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大对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这些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逐步化解历史积累的社会问题。增加奖补资金规模,调整和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出台县乡最低财政支出保障机制。
大力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并注重制度建设,建立长效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一是保障优先发展教育。在试点的基础上,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相关政策。实施并完善对中西部地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继续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全面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二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逐步将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覆盖范围,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将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支持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并加强与相关制度衔接。加大卫生投入力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和解决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四是加强廉租住房保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积极筹措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落实对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廉租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政策。五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逐步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支持地方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继续支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落实相关财税扶持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支持2008年奥运会举办工作。
切实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投入。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西部地区污水管网、污染减排监管体系等建设,加快建立促进节能减排新机制。支持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三河三湖”以及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投入。实施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项目及专用设备投资实行定期减免或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推行节能产品强制政府采购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抵扣。健全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税费优惠政策。完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推进资源税制度改革,建立资源税收入随资源收益变动的调节机制。全面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基础上,支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公益林管护,完善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场改革。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运用财税杠杆,大力支持粮油肉等农产品生产,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做好必需商品进口以及储备物资投放等,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密切关注价格上涨对民生的影响,及时落实各项财政补贴政策,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需要。
财政管理的过程是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发挥的过程,财政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财政宏观调控的效果。财政部门将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科学管理,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为提高财政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提供有力的管理保障。同时,深化税收制度、预算制度改革,完善财政体制等,支持深化金融、投资、企业等其他体制改革,努力为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