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凌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刚结束,《新华每日电讯》增出的奥运开幕“号外”就在奥运场馆外围、主新闻中心和部分交通站点、公园等地免费发送。这是一位读者在看《新华每日电讯》的奥运开幕“号外”。新华社记者郝方甲摄
新华网北京8月8日电 (记者李志昂、和静远、温桂旭)“天哪!这么快?!谢谢!谢谢!”在北京火车站二楼东侧的候车室内,正在等车的赵先生看到新华社发行人员递到手中的《新华每日电讯》奥运会开幕“号外”时,又惊喜又激动,连说了好几遍“谢谢”,“刚刚在电视上看完,就拿到了新华社的报纸,这也太神了!”
2008年8月8日是中国人民的大喜日子,就在这天,《新华每日电讯》奥运会开幕“号外”成功出报。
8日晚间的一系列时间点,记录了《新华每日电讯》“号外”出刊的“神速”:19时57分08秒,新华社第一条报道开幕式欢迎焰火开始燃放的文字快讯播发;20时零12秒,新华社第一幅报道开幕式正式开始的图片稿件成功播发;开幕式还没有结束,“号外”已由分发人员送到各指定发放地点……
为了这次“号外”成功出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编辑部、营销总平台、机关服务中心、新华印刷厂的很多工作人员都连续几天忙里忙外:出策划、找灵感、定基调、试印刷,动员发放人员、组织发放车辆、协调发放地点,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协作、平行作业,终于在8月8日24时前将“号外”免费发放到群众手中。
这份专为奥运会开幕而紧急出报的“号外”共3版,使用了8日当晚新华社记者现场采写的9条文字稿件和现场拍摄的10幅照片。文字稿件《为北京自豪、为奥运骄傲》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按开幕式章节《画卷》《梦想》《自然》《星光》《礼乐》《丝路》《文字》《戏曲》采写的8篇短文,细腻叙述了现场演出的主要内容。图片稿件不仅有国家体育中心开幕式现场焰火、文艺演出以及场外观众合影留念的照片,还以时空连线的方式报道了印度尼西亚当地群众看到奥运开幕消息喜笑颜开的画面。
新华社共派出346名记者参与这次奥运会报道,加上在总社编辑部工作的几百名编辑以及营销、技术、后勤服务人员,一支近千人的强大军团在夜以继日地不断发出来自奥运现场的消息。“号外”的成功出报,是所有参与奥运报道的新华社工作人员劳动成果的一个缩影。
“方立新同志昨晚夜班,既要出正报,又要搞"号外"样报,一夜没睡。”在8月8日下午5时举行的最后一次策划会上,《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解国记感慨地说,“他白天没休息,今晚又要忙一宿。”
“为了做好"号外"的免费发放工作,我们动员了很多"人马",想了很多办法。”新华社营销总平台副主任梁相斌说,“我们组织了一支90人的营销发行人员队伍,前期先进行了200人次的踩点。报纸印刷完成后,也是这些同志第一时间分头将报纸送到指定地点,再以当地的大学生、社区负责人、普通群众等作为二级发放队伍协助免费发放报纸,估计直接参加发放的有150多人。”
由于公务用车不能保证每个发放点都覆盖到位,“号外”发放人员就直接坐出租车去现场,或是背着沉甸甸的报纸挤地铁去发放地点。“我们一直为发放作准备,真正看到开幕式的盛况,就是从《新华每日电讯》的"号外"上。”“号外”发放协调人员王红说:“帮助发放"号外"的出租车司机师傅和大学生、普通群众都非常可敬,有的甚至没有留下姓名,非常感谢他们。”
9日零时25分,记者接到来自奥林匹克新闻中心同事的消息,“号外”已经成功送到了现场媒体工作人员的手中。至此,这份以惊人的“神速”记录了北京奥运会开幕这一伟大时刻的《新华每日电讯》“号外”,已及时送到了北京的居民社区、医院、学校、酒店、部队、商场和快餐店、火车站、天安门周边、奥运新闻中心等地共31个发放点。
在“鸟巢”旁边,来自北京的一位军人刘向荣领到“号外”后非常兴奋地告诉记者:“奥运会是我们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节日,是百年不遇的喜事,这份"号外"也是百年不遇的,很有纪念意义!我要一直留着它!”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