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球同此凉热,梦想自由飞翔——这一天,我们快乐地“失重”了。
记者张研农摄
“蓝色星球”冉冉升起,演员们在球上奔走、跳跃、欢歌、起舞……亿万观众眼前为之一亮。精彩的“蓝色星球”背后,凝聚着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与心血。
球要轻重合适,能快速拆装,还要省钱
起初,导演提出想要一个可以上人表演的“球”,大家都不知道这个球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个球不能太轻,太轻载不动那么多演员;也不能太重,太重会超出底层舞台的承重范围。
此外,它还必须省钱。这块场地半个月后还要举办闭幕式,其间又要承办足球、田径等比赛。因此,必须能够尽快拆装。
要制成这么一个球,首先需要确定球的结构。据组织项目研制的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结构研究室主任刘晓华介绍,最初的选择至少5种以上,逐一分析、排除后,剩下“多环同心”方案:从小至大画出5个同心圆环,用一根轴串起,每环之间加以连接,就构成了球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以最大圆环为中心,对称安排。
接着,需要确定构造球的材料。环的部分用合成金属,还算好办。麻烦的是环与环之间,也就是球的表面半透明的部分。设计人员原来想用一种航空材料,可是太重。找来PVC板,却达不到要求的强度。有的产品,工程师们在上面使劲跳、拼命踹,都完好无损。换了上场演出的“少林小子”,三拳两脚,就分崩离析了。几经周折,前后试了七八种材料,才找到最终选择。
当球完整地呈现出来时,北京奥组委的国际顾问情不自禁地说:中国的工程师太棒了!
20多种材料制造,经过7次大的试验 特种结构专家、球的技术负责人尹华刚介绍说,造球用的材料,有普通合金,也有各种高分子材料,总共20多种,不少是航空、航海、野外特殊装备。在球的内部,环与环之间有绳索连接,同时起减震作用。好钢用在刀刃上,绳索是球的“双保险”,选用强度与弹性兼备、价格昂贵的防弹材料制造。
看似自由奔跑的“少林小子”,其实腰缠“风火轮”——通过一种特制的小车固定在球的圆环轨道上。这些小车不仅使他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也是牢靠的安全保障。不同部位、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力度对小车可能造成怎样的破坏,都进行了详细分析。
前期训练,小车损耗很大。订货合同一再发出,厂家大为疑惑:从来没遇上这么大的用货量,更没见过这么快的产品损耗。他们要求必须告知小车用途,否则,就要停止供货。得知小车将用于北京奥运会演出之后,厂家表示支持,但要求免除产品的安全责任。“安全问题我们自己担!”工程师们毫不犹豫地做出承诺。
全程跟踪球的研制使用的姜初伟介绍,球的制造前后经过7次大的试验,包括用1/3大小的模型作过结构形式试验和整体稳定性试验,用30度球检验过灯光效果,在排练场制作了一个训练用球和专用平台。之前,还专门制作了轨道训练器。
“蓝色星球”破笼而出,辛勤汗水赢来掌声 演员上球之前,负责训练保障的刘丹第一个爬到球上。在狭窄的人行马道上,他竖起耳朵,一个个分辨小车在轨道上滑行的声响,找出并排除每一个异常因素。
4月中旬,赶在首场测试赛前,“蓝色星球”第一次进入国家体育场安装。直径18米的大球,切分成80段,摆满从通道到台仓的每一块空地。20多个工人忙了3天,球才安装到位。球的拆装,是开幕式演练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两次测试赛,多次场地转换,工人们把安装调试时间顺利缩减到3个小时以内。
为了保证演出需要,球上装有“球笼”——直径20米的圆形平台。球笼必须在15分钟内拆除,为此专门研制了两种叉车。160多人的一支技术保障队,前后训练20多次,用了1个多月,把拆除时间从一个半小时缩减到最快8分钟。
球的“破笼而出”是开幕式台仓准备的重要工作。上场演员还未全部退出台仓,负责“球笼”拆除、球体和演员保障的工作人员已经全部到位。台上演出正精彩,台下奋斗也酣畅。球笼拆除,大球打开到位,演员上球站定准备好。随着主题歌前奏响起,活动盖板迅速打开,“蓝色星球”缓缓升起,展现在亿万观众眼前。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人民网――奥运频道”、“人民网――《**报》”、“人民网”的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人民网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规新闻授权的网站),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5368446联系。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