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谭盾。
作曲家、指挥家谭盾 谭盾,作曲家,1958年出生,湖南人。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丝茅冲,后来进入京剧团开始其京剧音乐家生涯。1978年考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随赵行道、黎音海学习并取得作曲硕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198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随大卫·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学习并获得音乐艺术博士学位。1988年,谭盾在美国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在美国首次举办的音会。
“多媒体交响剧场”(OrchestraTheatre)系列是谭盾十年前开始的一种新尝试,试图把剧场表演、多媒体艺术与乐队融合起来。1997年,谭盾为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纪念活动所作的《天·地·人》再一次震动了中国乐坛。2001年,谭盾凭《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
作为一名指挥家,谭盾以指挥及策划具有多元化文化特色的当代新作品、新观念音乐会和音乐节而著称。他更受聘为1999年美国坦格尔伍德国际现代音乐节的艺术总监,英国巴比肯艺术中心2000年艺术总监。谭盾目前正在创作的主要作品包括,探索四千年前中国人发现了茶的歌剧《茶》,于2002年作世界首演。另一主要创作是受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委托创作的新歌剧《秦始皇》。该剧由世界著名男高音多明戈主演并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于2006年做世界首演。
昨天是2008北京奥运会开赛的第一天,产生的7枚金牌都各自名花有主。观众在被紧张的赛事所吸引的同时也发现,今年奥运会颁奖仪式上的音乐与以往历届都有所不同,富有中国情调的奏乐、金玉合鸣的创意,都让人耳目一新。这些音乐的创作者,都离不开一个名字——曾凭借《卧虎藏龙》赢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的著名作曲家谭盾。在北京,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听他讲述他心目中奥运音乐,以及东方传统和西方交响乐的交融。
缘结奥运: 音乐中体现5000年文化 广州日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颁奖仪式音乐以及体育展示标志音乐,都有您的创意在里面,奥组委是怎么找到您的?
谭盾:一年多之前,当时我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演出我的歌剧《秦始皇》,就是多明戈主演的那部。当时我们国家的奥组委官员到纽约,他们看到我的演出,就跟我提到,你是否有兴趣参与奥运音乐的创作,我当时就产生了兴趣。
广州日报:在你看来,音乐和体育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谭盾:我一直认为,运动和音乐是有一种联系在里面的。两者都是韵律的体现。这次在创作奥运音乐的过程中,我几乎完全忘记了自己,将自己放入到所有的奥运比赛项目中,感受它们的节奏、韵律。
广州日报:我们都知道您在作曲的过程中,喜欢将中国的古典与现代结合在一起,这次的“金声玉振”也令人叹服,请问当时是怎么有这个构思的?
谭盾:对作曲者来说,乐曲就是一首歌的地图,它是会直接进入人们内心的东西。中国5000年的文化,在奥运音乐中必须要能体现出来。所以,我选择了2400年前曾侯乙编钟奏出的历史声线,“金”与2008年的玉磬之声奏出合声,构成了“金声玉振”,我觉得这是一种缘分。
灵感: 和老婆喝茶偶得想法 广州日报:听说“金声玉振”的想法并不是那么顺利,而是有一个突发的灵感?
谭盾:能参加奥运会颁奖仪式的选手,他们在体能、心态、思维等方面有超强的平衡能力,而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阴阳等理念,其实也是一种平衡。所以我也想在音乐中寻找一种平衡,但很伤脑筋。我老婆是上海人,平时有喝茶的习惯,那天跟她一起去上海的豫园喝茶,突然抬头看到城隍庙牌匾上书写着“金声玉振”四个字,让我突发灵感。后来我们在孔庙里也发现了相同的古迹。
广州日报:这次寻找2000多年前的“金”,其中融入了什么创意呢?
谭盾:“金”选用的是中国最古老的编钟,经过一再考量,考虑到音色等各个方面的元素,最后选择了湖北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曾侯乙”编钟,而“玉”则选用了安徽的灵璧和湖北的荆州采集的玉石,制作了100多件玉磬,为此,我重新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支玉磬滚石乐团。"
珍贵: 编钟声取自香港回归时 广州日报:2000多年前的编钟是历史文物,如何敲钟并取声?
谭盾:从保护文物的角度,采集曾侯乙编钟的音乐的过程并不能在文物上现场进行。不过好在10多年前,大概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候,江泽民主席特批我们敲了一次,后来我们把宝贵的资料存在了电脑里面,于是我们从湖北声像博物馆里找到了这个珍贵的编钟之音。
广州日报:在颁奖音乐中,也采用了《茉莉花》曲调,这个想法是不是由来已久?
谭盾:创作颁奖音乐,当然要找到一个具有中国民间特色、精神传统的音乐符号。从香港回归到北京的申奥宣传片,从普契尼到张艺谋,都将《茉莉花》的旋律变成一种符号,它已经成为中国音乐的一个代表。在颁奖音乐最开始时,我们用了《茉莉花》的旋律,之后立刻进入“金声玉振”状态,充满了时空交错的意味。
反馈:“瑞典作曲家听完后如醉如痴” 记者:“金声玉振”这个概念,是不是一出来就被众人认可?
谭盾:和我一起创作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体育展示标志音乐的是瑞典音乐家罗伯特·威尔斯,我们达成了很多共识,尤其是颁奖音乐中玉磬声音元素的运用,我也要感谢他。还记得我们刚做好“金声玉振”颁奖音乐传给他时,正是瑞典时间凌晨4时,罗伯特听完后简直如醉如痴,他形容,那一刻的感觉是太阳月亮似乎都不存在了,只有心中的热情在燃烧,这给了我们信心。“金声玉振”算得上是中国人民献给世界的最好礼物,通过这段音乐在奥运会期间的流传,也会让中国文化元素在全世界传颂。
回应:“是先锋创作不是颠覆传统” 广州日报:你觉得自己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谭盾:能做到今天这一步,我想可能是我在音乐里融入的东方文化和中国式的哲学思考吸引了大家吧。我创作了《卧虎藏龙》的主题音乐,由此,中国元素成为我的音乐创作中的必备要素。
广州日报:你曾经说自己是“从东方走到西方的马可·波罗”,为什么?
谭盾:我并不是第一个把东方传统文化带进西方的亚洲人,但我喜欢把自己比喻成马可·波罗。1996年,我创作完成了名为《马可·波罗》的作品,包含了从京剧到马勒的多种音乐元素,并获得了格文美尔古典作曲大奖。在我的心中,我的音乐不仅仅是西方和东方的简单叠加,而是“1+1=1”的加法。
广州日报:有很多评价说你的音乐创作颠覆传统,更有的说是哗众取宠,你怎么看?
谭盾: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从传统中汲取的灵感,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为生。我认为万物都是音乐,这是大自然的力量。
创作:灵感枯竭时就回凤凰小住 广州日报:从中国要素到有机音乐,您一直致力于“生态”和“文化”要素在音乐中的研究。在你看来,这是不是作曲的国际发展方向?
谭盾:这个不好说,我只知道这是我的爱好,灵感都来自于我的家乡湖南。每次创作灵感枯竭时,我就会飞回湖南住进凤凰的苗家客栈,充电完毕回到纽约后,就完全变了一个人。
我是在那里长大的,农具、琴和鼓等都成为我最初开始创作民间音乐用到的道具。
现在,即兴演奏仍然是我作品中的重要元素,水杯、草纸、石头,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来表达我的音乐理想。比如刚刚在北京上演的歌剧《茶》,运用了纸张、陶瓷、水等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符号的器具作为打击乐乐器,也融入了戏曲身段等中国元素。我相信,不管是东方西方,只要是美好的,就会受欢迎。(文/图本报记者林芳)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