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2日电 《人民日报》奥运特刊12日刊登了对北京市气象台台长、新闻发言人、奥运会气象服务团队队长郭虎的专访。这位台长表示,北京奥运会的气象服务也要夺金牌。
郭虎最近很忙。他在密切监视天气变化、一天多次参加天气会商的同时,还要接受媒体采访、出席新闻发布会。
从8月7日早上直到11日,他一直没有回过家,晚上就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
不过,最近的天气情况让郭虎感到欣慰:8日晚上,“鸟巢”和预计的一样没有出现降水,开幕式圆满举行;北京10日到11日的降雨,驱走了持续数日的高温闷热天气,未来一周不会出现前一段的高温闷热天气。
8月8日晚,世界瞩目“鸟巢”。“鸟巢”是没有顶盖的,准确的天气预报对开幕式顺利举行至关重要。郭虎说,“这可是百年梦想成真的时刻,预报压力非常大。”
这一天,天气预报的难度也不小——北京周围有西北云系、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这两个天气系统正处于对峙阶段。8日晚,哪个天气系统对“鸟巢”影响大一些,天气可能完全不一样。
郭虎说,北京8月1日以来一直没有下雨。8日凌晨密云县出现降水,这预示着天气形势有些变化。“北京缺水,下雨在平常是好事,但这却是重大活动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8日早上北京市气象台和中央气象台的会商中,专家热烈讨论,意见并不统一。“和大夫看病一样,碰到疑难病例,有时各有各的看法。”最后的预报结果是:午后可能会有短时阵雨,但降水对开幕式没有大的影响。不过,天气会比较闷热。
晚上八九点钟,雷达探测显示,南边有云团逼近北京,晚上10点到11点可能影响“鸟巢”。通过发射火箭播撒催化剂等措施,这个云团进北京后迅速减弱了。
有惊无险!郭虎说,“到晚上10点半,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下。”
郭虎1984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市气象台工作。1997年担任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2002年任气象台台长。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奥运成功的那一刻,郭虎在世纪坛广场附近的气象监测车里兴奋不已。他说,“7年来,北京的气象现代化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对2004年7月10日的暴雨,郭虎记忆犹新。那一天,北京的莲花桥等地水流成河,交通大堵塞。
“那时候,自动气象站一个小时观测回传一次数据,20分钟后到气象台。我们知道莲花桥降了50毫米的雨水,已经至少是1小时20分钟以后了。”郭虎说,“现在,自动气象站5分钟观测一次,10分钟传到气象台,预报员只需要一刻钟就知道天气情况了。”
“奥运期间,立体化的观测系统,使得预报员不会再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郭虎说。
目前,风云一号D星、风云二号C星、D星以及今年发射的风云三号01星都在为奥运提供服务,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可以每15分钟获取一次卫星云图。北京及周边有7部、青岛及周边有3部新一代天气多普勒雷达建成并投入使用,每6分钟获取一次探测资料。北京地区有186个自动气象站,青岛地区有167个自动气象站,布设密度达到城区约每5公里、郊区约每10公里。
郭虎说,10日―11日的降水天气,对网球等一些奥运比赛项目产生了影响。预计16日到17日,北京可能还会有降水。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将为对天气敏感的比赛项目提供逐小时的天气预报,以便赛事主办方根据天气预报采取相应对策。
作为奥运会气象服务团队队长,郭虎为自己所在的这个团体骄傲。“这是从全国200多名优秀预报、技术人员的大名单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一共有36人。他们要紧张工作到残奥会结束,不少人克服了家里的很多困难。”
8月6日,郭虎作为第117棒火炬手,参加了北京奥运火炬接力。这让他近距离感受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魅力,也更加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我们要扎扎实实做好奥运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在气象服务方面争取拿一块"金牌"。”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