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青岛诗人华文峰诗作《中华之歌》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举行。这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举办,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高洪波,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胜友,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诗评家谢冕教授,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评论家张同吾以及著名诗人华文峰等出席了会议,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主持了这次研讨会。
华文峰对诗歌创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持久的爱好,多年以来,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坚持诗歌创作,在全国很多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诗作,并出版有多部诗集。其力作《中华之歌》是一篇史诗性的长诗,全诗长达两千多行,从中华的地理山川、天文历法、语言文字、风俗礼仪、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工农业发展、科技发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历代名人等诸多方全面讴歌了中华五千年辉煌灿烂文明历史。全诗分序、正文、跋三部分,其中序又分十三小段,正文分十三大段,跋分十三小段,三部分皆采用汉语十三韵写诗方法。诗作自今年初在《中国作家》、《联合日报》等有关报刊发表以来,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全国一些著名诗人和评论家给予了《中华之歌》很高的评价。
在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高洪波对华文峰的深厚国学功底高度赞赏,充分肯定了华文峰长篇巨制《中华之歌》中严密的结构,包罗万象的内容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作品中洋溢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赞扬了华文峰对诗歌写作的长期努力和不懈追求。高洪波副主席还认为,《中华之歌》一方面列举了中华文明的无数荣耀和辉煌,对中华文明做了科学的总结;一方面对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做出了符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归纳和表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摆脱了古代典籍的局限,使作品具有了今人的角度和眼光,具有了今天中华文化复兴伟大时代的特征,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一部难能可贵的作品。
北大博士生导师、评论家谢冕教授评论说,《中华之歌》是我国诗坛多年来少有的佳作。《中华之歌》构思缜密,架构宏大,其间充盈着的热烈的激情和磅礴的气势,不是一般短诗可以比拟的。《中华之歌》是一曲对中华文明历史倾情的礼赞,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中华传统诗词的热爱以及颂扬古老文明的强烈愿望,充分表达了诗人由衷的爱国情怀。谢冕教授说:“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抒情诗的体式包容和吸纳了咏史和咏物诗的品质,从而拥有并产生了史诗的效应。它充分发扬我国诗歌的颂诗的传统,又有效地承袭了自古绵延而今的诗教的品质,同时能够将两者完美融合。”除了诗歌本身,谢冕教授对诗人写诗的倾心尽力,广博的知识储备,及可贵的持恒精神也是大加赞赏。谢冕教授还特别强调了长诗《中华之歌》在声调方面做出的努力,肯定了《中华之歌》对传统“诗韵”精神的回归上所作的巨大贡献。
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评论家张同吾认为《中华之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诗意荟萃,令读者重温了一次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他肯定了长诗《中华之歌》的艺术价值,以及其中包孕的悠久的中国古代文明。长诗富于形式美,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铿锵,并带有明显的论理性;语势虽是陈叙,然而声情并茂;内容别具匠心,精致地建构了一座宏大的艺术长廊,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的缩影。张同吾秘书长认为华文峰集史家眼光和诗人情思于一体,对中国几千年文明既有热烈的赞美之情,又有隐约的批判意识,理胜于情,作品客观呈现中国几千年的古文明发展史,体现了极强的现代意识,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祈望。
同时,诗刊社主编叶延滨,首师大博士生导师、评论家吴思敬教授,北方工业大学评论家谭旭东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诗人陆健教授,作家出版社编审、评论家唐晓渡,《文艺争鸣》编审、评论家朱竞,诗刊社编辑、诗人唐力,文艺报专刊部主任王山,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中国作家杂志社副主编萧立军等都肯定了华文峰作为诗人的才学、抱负、胸怀,浓浓的爱国热情和对诗歌创作深深的热爱,以及其中所展现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诗人用他独特的方式来构建中国史诗,欲为中国史诗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样的创作激情本身值得肯定和学习。同时大家还看到了华文峰作为政府官员的深厚的传统文化教养,反映了党领导下政府官员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中华之歌》是一幅中国古代文明史长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给中国诗坛带来了一阵凉风,使诗歌爱好者们眼前一亮:诗歌和传统文化原来是可以这样密切结合,诗也可以如此宏篇构架。在全球化的今天,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的承载力,正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李魏王铚邦俞兰兰)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