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运河煤矿坐落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南张镇境内,是一座年核定生产能力14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近年来,运河煤矿在济矿集团董事长王彦伦的带领下,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对企业内部管理运作进行了大胆探索,使企业朝着更高效率、更多效益、更具安全的现代化企业方向迈进。
特别是进入2006年以来,矿领导班子坚持“夯实基础、提升素质、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管理思路,优化管理流程,构建了责权明确、调控科学、效能突出的“运河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市直21个企业推广,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广泛好评。运河煤矿继2007年生产原煤139.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82亿元、利税3.8亿元、利润2.97亿元后,今年上半年,共生产原煤77.95万吨,掘进进尺3145米,销售原煤79.7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77亿元,利润3.17亿元,利税3.84亿元,为济宁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该矿在各种耗材物价大幅上涨的不利情况下,吨煤完全单位成本186元,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企业先后荣获煤矿安全程度评估“AAAA”级矿井、全国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创业——夯实企业发展的根基 英雄善战,创业无限。早在运河煤矿的前身——落陵煤矿兴盛之际,以王彦伦董事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就居安思危,提出要二次创业,跑部到省,申要资源,要以年产20万吨的地方小煤矿筹建140万吨的现代化大煤矿,开始了“小牛拉大车”的创业之路,并最终“小盘子里做出大蛋糕”。
矿建之初的运河煤矿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特别是矿区地质构造复杂,井下开采条件极差,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俱全。困难就是挑战,压力就是机遇。运河人没有抱残守缺、画地为牢,而是励精图志、主动出击,义无返顾投身矿井建设。他们以矿为家,以苦为乐,以大气魄、大智慧、大手笔谱写出一曲曲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壮美创业之歌,实践着铿锵有力的誓言:把运河煤矿建设成为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装备配套、安全可靠、经济效益好的一流现代化矿井。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历经开拓者艰苦的耕耘,1999年5月1日,运河煤矿实现投产,且于同年达产。其建设工期与全国同类型矿井相比缩短了一半,并创造了目前国内同类矿井建设“投资最少、周期最短、达产最快、质量标准化、现代化矿井同步达标”的可喜业绩。受到了国家计委、国家开发银行、原煤炭部及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运河煤矿早期的艰苦创业,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念——引领企业发展的方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企业管理的精髓,决定了企业为何发展,怎样发展的思路。
船行千里众人撑,群雁高飞头雁领。从某种意义上说,运河煤矿之所以能够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依赖于他们对团队理念的凝练和认同,依赖于有一个精诚团结的职工队伍。而这个团队之所以能够群策群力,是因为她有一个精诚协作的领导班子,有一位不辱使命的带头人。对一个企业来说,管理和领导缺一不可。
“发展唯大,创新唯先”是矿长顾士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以企业家的胆识和魄力,不断更新观念,创新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全面分析了煤炭行业的发展动向后,大胆导入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奏响了以“制度建设、标准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为主题的企业发展三部曲,做出了构建“运河管理模式”的战略性决策。
在顾士彬矿长的带领下,运河煤矿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一是组织管理创新,健全完善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能,在原有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对组织机构进行流程化再造,着力打造扁平化组织机构。二是制度创新,运用系统思维的理念,将核心管理制度分为13个系统,每个系统又划分为若干小的制度,每个制度都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工作程序,避免了工作的交叉与混乱。三是管理手段创新,通过引入目标量化、全面预算、正负激励等理念,对安全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创新,提高了员工绩效,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
科技——插上企业腾飞的翅膀 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运河煤矿产量和效益的不断增长,也充分反映了该矿对科技和人才工作的重视。
面对地质条件复杂的生产环境,运河煤矿党政班子提出了科技兴矿的口号。他们拨款设立了科技奖励基金,建立技术创新项目立项、评审、论证、实施、奖励等一系列激励制度和措施。该矿每年召开科技表彰大会,奖励科技人才和技术创新项目,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名员工参与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人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这是运河煤矿历届领导班子的共识。该矿一贯重视人才开发、引进、培养和使用,建矿十余年来,领导班子换届,但尊重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的传统始终没有改变。他们结合企业的人才结构、需求情况,确定了人才工作的培养方向,把建立三支人才队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
一是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矿党委以开展“钢班子、铁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和改进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重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他们注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岗位锻炼,把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放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放到重要岗位上去考验,促使岗位成才;加大教育培训,着眼于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加快人才成长步伐。三是注重加强岗位操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批真正懂技术、敢创新的技术工人。该矿一方面通过政策激励,调动他们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坚持每年举办一次操作技能大赛,对工作中所涌现出来的专业技术精英,给其提供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发挥职工教育学校的职能,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安全——铸就企业发展的基石 安全是职工最大的福利,煤炭企业没有安全就谈不上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在抓安全上,运河煤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以大力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为依托,以实现矿井的长治久安为目标,突出“教育、质量和责任落实”三大板块,以“井下抓质量、井上抓教育”为手段,达到以安全保稳定,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增效益,以效益谋福利的目的。
坚持思想教育与素质提高两手抓。安全思想教育是一项超前的事故防范工作,该矿始终把安全思想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把有关内容用制度的形式进行规范,建立健全了安全思想教育责任制,特别是富有该矿特色的“六必谈、六必访”制度和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对稳定职工情绪,及时发现员工思想上的隐患起到了积极的防范作用。安全技能和岗位操作水平的高低是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矿始终注意提高职工素质,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对特殊岗位工人、新入矿工人经常性地开展基本知识培训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他们岗位操作知识的培训。
坚持精细管理与现场落实双并重。运河煤矿在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同时,严格责任落实,狠抓现场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坚决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努力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全面深化安全集中专项整治,以“三铁”精神加强现场安全监察,对发生频次高、影响大、引不起重视的潜在安全隐患、管理薄弱环节、职工习惯行为等进一步加大监察力度,对质量差、隐患多、安全没有保障的单位和现场,严格执行“红黄牌”制度,进一步提高安全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动态性和时效性。
坚持网络覆盖与齐抓共管共促进。安全管理是一项硬件和软件都需不断加强的工作。在安全管理工作的硬件投入上,运河煤矿坚持安全监测监控设备一流的方针,先后多次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对监测监控系统进行改造,引进了国内外许多先进的设备,做到了凡是矿井需要有监测设备设施的地方,就建设安装有该设备。在安全管理上,该矿还实现了电脑局域网管理,矿重要业务科室的工作电脑都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矿上有关规定。同时,该矿还加大了党政工团妇齐抓共管的力度。
文化——构建企业和谐的家园 运河煤矿党政领导一致认为,矿井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注入文化因素以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企业文化的建塑,积极营造一个能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和谐环境,才能促进矿井的健康发展。为此,该矿始终把三个文明同步协调发展作为企业的统一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努力优化矿山环境,不断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该矿首先从改变环境形象入手,不断加大硬件建设力度,使企业环境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不断进行了生活福利场所的环境刷新,对职工食堂、公寓楼进行了高标准的改造和建设,丰富了餐饮的花色品种,使员工感受到家的温馨。其次,该矿不断引导职工着力强化“三种意识”,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强化组织原则意识,形成了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强化团结意识,形成了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团队观念;强化形象意识,牢固树立起职工求真务实的新形象。再次,他们坚持以人为本,用组织的温暖凝聚人心。经常开展谈心活动,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积极为职工办好事。
此外,该矿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生活。每逢节日,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拔河、篮球、乒乓球、象棋比赛等活动,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健康体质。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共建活动,引导职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职工的集体观念、大局观念,展现了全体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正是由于企业文化建设能动作用,该矿的发展建设才得以稳步推进。舒适惬意的生产生活环境,日趋齐全的文体娱乐设施,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为职工提供了施展才智的舞台,明显改善了职工生活质量,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使职工产生了良好的心态,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煤海扬帆起征程,再铸辉煌展雄姿。在这片富有创新、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前进中的运河人正以其固有的睿智和远见,在实现济矿集团又好又快发展的征程中劈波斩浪,创造着更加绚丽多彩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