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不仅是全世界体育健儿的一场盛会,更是五大洲新闻媒体的一场饕餮大餐。
外国记者们在北京的“家”坐落于北京北五环外的绿色家园媒体村,如何让他们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更好地开展新闻报道?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中国的生活,更深地体验东方文明古国的礼仪盛情?
一支31名律师志愿者组成的语言服务中心应运而生,成为架起各国记者的沟通之桥,被各国记者誉为奥运媒体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今天记者走进奥运媒体村,去探访31名律师志愿者的“奥运故事”。
英法德等7种语言样样精通 “别看我们律师志愿者人数少,只有31个,但是我们英法德等7种语言样样精通,甚至有的律师还是阿拉伯语的"高手"!”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奥运媒体村语言服务中心经理金莲淑说。
据介绍,作为奥运历史上最大的单体媒体村,迄今为止,绿色家园媒体村已经入住了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0多家新闻机构的6000多名注册记者。
“这6000多名记者如果有语言上有障碍,全靠我们现场沟通翻译,因此,这项工作对律师志愿者的素质要求很高。”金莲淑说,“哑巴”外语肯定不行,必须要做到说得出、听得懂、沟通快。
今年3月,北京市律协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律师志愿者,从上万名律师中选择语言高手,经过奥组委和北京律协的严格考试,31名律师脱颖而出。
“我们的工作包含很多内容,并不是简单地为外国记者提供一般的口语翻译那么简单。”金莲淑拿出一本厚厚的媒体村服务指南对记者说,“在媒体村正式开村前,我们团队的律师利用业余时间,多次对服务指南进行审查、修改、把关,最终按时将其翻译成英、法两种文字。”
漫步在媒体村中,不时可以看到一块块黄色的指示标牌,清楚地指明了医疗站、安检口、邮局、银行以及乘坐班车的所在地。记者注意到,在每一块标牌上,都有中、英、法三种文字。
“在媒体村开村之前,律师志愿者们就完成了媒体村名称、服务指南、村内指示牌和各类标识、提示的中、英、法文翻译校对工作。”金莲淑说。
西班牙记者行李“失而复得” 7月25日是媒体村正式开村,迎来了北京奥运会的第一批客人———来自美国广播公司的141名记者,奥运新闻报道就此拉开了大幕。
当天晚上,一名西班牙记者风尘仆仆地从异域赶到媒体村后,发现自己的行李少了一件。包里装着第二天新闻报道的必备器材,对于新闻记者来讲,这就是他们的“命根子”,现在包不见了,又和服务人员无法正常沟通,这名西班牙记者急得直跺脚。
“我们得知这一消息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投入到寻包的工作之中。”语言服务中心的律师志愿者吴以钢说。
1个多小时后,D2公寓的前台服务员报告说,他们那里多了一件黑色的行李。
见到自己“失而复得”的行李,这名西班牙的记者高兴得非要拉着律师志愿者去喝啤酒,并连连用英语表示,“找到了行李比西班牙夺得一枚金牌都高兴。”
热情服务消解日本记者投诉 方雯,是北京市中伦金通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年轻的女律师。精通日语的她不久前成功化解了一位日本记者的投诉。
“那天在D6公寓,一位日本记者申请安装的ADSL一直没有接通。着急发稿的这名记者向技术人员反映了这个问题,技术人员答应半小时后去帮他看一下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方雯回忆说,“然而由于语言交流的不顺畅,双方产生了一些误解,这名日本记者以为半小时后就能接通网线。
半小时后,网线连接依然没有亮起“绿灯”,这位日本记者却亮起了“红灯”,拿起电话准备投诉。
方雯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赶到D6公寓,她首先向这名日本记者真诚地道歉。随后耐心地向他解释清楚技术人员的意图,并承诺一定会尽快为他解决网线的问题,在方雯热情细致的沟通协调下,日本记者与技术人员之间的误会得到了澄清,网线也很快接通。
“与一般的语言志愿者相比,我们律师志愿者因为大多从事涉外业务,具备较多的与外国人交流、沟通的经验和技巧,因此能够为外国记者提供更高层次、更高标准的语言服务。”金莲淑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金莲淑表示,如果无法正常沟通,岂不是处处都是画地为牢?我们律师志愿者愿竭尽所能,让五大洲记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本报北京8月15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