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式中孔夫子的一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深刻地表达了东道主笑迎八方来客的喜悦心情。重友情,喜接交,待人以厚,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传统,《诗经》中就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小雅·鹿鸣》)的佳句。
“宾至如归”从来就是中国传统的待客之道。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现代眼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诠释,博得了一片赞叹。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效果,除了它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酣畅淋漓地抒发了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情怀以外,更重要原因是,它向世界传递了一个十分清晰的信息:中国有着极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而文化的不同和民族的个性不仅不妨碍中国对和谐世界的追求,相反,世界正因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而绚烂多彩,人类正因为有着多种多样的个性而和谐和睦;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国际社会,致力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是一个民族在经济全球化今天的立身之本。
北京奥运会所传递的信息还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主旨相契合。奥运会之所以不同于寻常的体育赛事,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目标和独特的理念。奥运会的目标是人类社会的和谐。正如《奥林匹克宪章》所言,奥林匹克运动旨在“通过开展与奥林匹克主义及其价值观一致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为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者也在不断强调奥运会的这种功能。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指出,“只要使不同种族分裂的偏见存在,人们就不会有和平。要消灭这种偏见还有什么比让全世界的青年定期在一起进行身体力量和灵敏的比赛更好的方式吗?”国际奥委会第4任主席埃德斯特隆也说过:“奥运会无法强迫人们接受和平,但是它为全世界的青年人像亲兄弟一样欢聚一堂提供了机会。”正是本着促进国际社会团结合作的精神,中国依照1993年以来国际奥林匹克界形成的惯例,在2007年10月与世界上186个奥委会联名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实施休战的协议,并获得通过。
奥运会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个世界性的体育文化平台,使人们突破民族、信仰等局限,共享欢乐。北京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通过体育比赛,相互交往,共叙友谊,促进和谐的盛会。在奥运会上,体育比赛固然重要,金牌固然可贵,但全世界青年之间的相互交往与相互学习更加重要。正如美国著名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欧文斯的这些话是基于他自己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亲身经历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当年只有23岁的欧文斯在柏林奥运会上一举夺得4枚金牌,而帮助他克服困难,取得这一辉煌成绩的,却是同场竞技的对手德国青年鲁斯·伦。正是着眼于追求卓越、相互尊重和共建友谊这些精神价值,才使得奥运会的参与者得以超越各自种族的、宗教的、政治的种种局限,成为永远的朋友。(任海)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