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8月22日电(记者孙英威、程子龙)7月末以来,我国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发生罕见草地螟虫害。有关专家鉴定认为,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是,此次发生大面积危害的不是第一代草地螟,而是第二代草地螟,这也是黑龙江省首次暴发第二代草地螟虫害。
草地螟是一种鳞翅目害虫,幼虫食叶,常常吃光一块地后集体迁移到另一块地。草地螟害虫可越冬,每年的第一代草地螟虫就是越冬代草地螟羽化出的成虫,第一代成虫产卵再繁殖成的草地螟虫就是第二代草地螟。
据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站长、研究员陈继光介绍,第一代草地螟虫害一般发生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7月上旬,北方庄稼此时正是苗期,虫害如果严重就容易使庄稼绝产,但尚有补种的机会;第二代草地螟虫害一般发生在每年的7月下旬到9月上旬,此时农作物叶片大,抗咬食性强,但此时正是庄稼生长关键期,受害后不易恢复,容易造成粮食大量减产。
据介绍,第一代草地螟历史上曾3次在黑龙江省大暴发。其中1982年发生最重,全省农田发生面积达5400万亩,造成187万亩农田绝产。
陈继光说,今年是黑龙江省历史上首次暴发第二代草地螟虫害,其覆盖范围之广、虫口密度之高超过大暴发的1982年,为历史罕见。今年草地螟成虫于7月29日迁入黑龙江省后,已形成3次高峰。成虫分布范围波及全省13个市(地),74个县(市、区),范围覆盖全省各地也是历史上首次。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