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北京大学体育馆,三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前3名被中国队包揽,张怡宁、王楠、郭跃站在最高领奖台上,将手中的鲜花用力抛向观众。
11比3,女乒决赛第5局比分定格,张怡宁击败了老大姐王楠,在家门口包揽了奥运会团体、单打两枚金牌,成为当之无愧的女乒“一姐”,也成为乒乓球奥运史上继邓亚萍、刘国梁和王楠之后第4位“双金王”。
从来不苟言笑的张怡宁对着镜头哭了,在镜头外,还有一群围坐在电视机前关注赛事的人也泪流满面。他们为张怡宁的拼搏而感动,也为培养了如此优秀的运动员而骄傲,他们就是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的老师们。
壹冠军摇篮 “北京奥运会上,我们体校培养的运动员已经为国家夺得了4枚金牌,这里是不折不扣的"冠军摇篮"。”先农坛体校校长徐建中脸上挂着自豪的笑容。
但,只有在这里工作过、训练过的人才知道,这种自豪来之不易。
先农坛体校坐落在历史悠久的明清皇家园林先农坛内,毗邻天坛公园,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9100平方米,其中供运动员训练、比赛场馆7万平方米。在这里,曾经举办过第11届亚运会足球比赛、第21届大学生运动会男子足球比赛和女子足球决赛等大型体育赛事。
在同类学校里,先农坛体校是“老前辈”———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训练基地。其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北京体工大队,在体操、田径、网球、女足、乒乓、举重等项目上,承担着向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和代表北京市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的重任。
上世纪60年代的男乒“五虎将”之一庄则栋,80年代女排领军人物郎平,90年代体操名将张津京,如今的“女乒一姐”张怡宁、体操新秀何可欣都在这里学习训练过。
此外,还有邱钟惠、吴浮山、刘亚军、杨晓君、胡秉臣、徐宏、宋晓波、张雷、藤毅、杨月山、腾海滨、刘爱玲、张楠……
在这张长长的名单背后,融入了无数教练员的辛勤汗水。马元安、李隼、李晓东、白远韶、刘群琳、周树森……在这些或著名或默默无闻的教练的培养下,从先农坛走向世界的优秀运动员逾万名,其中37人次成为世界冠军。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更是培养了国际运动健将61人、运动健将580人,获亚洲冠军122人次、全国冠军1181人次。这里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体育摇篮”。
经过风雨洗礼的先农坛体校,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名校,许多家长都渴望将孩子送到这里接受训练,因为这里高产著名运动员。
贰传技育人 走进先农坛体校训练楼,整条走廊两侧的橱窗里摆满了照片和奖杯。一张张人们熟悉的面孔引人驻足:庄则栋、邱钟惠、郎平、张津京、滕海滨、张怡宁……
每天,金杨蕊娜从这里经过的时候,都会停下来,仰起头看看前辈们。
“我在队里年龄最大,希望能够在明年全国运动会拿到一个好成绩,像何可欣一样,让我爸妈感到骄傲。”16岁的金杨蕊娜与本届奥运会体操女子高低杠冠军何可欣一起训练,一起长大。
每年到先农坛申请入学的孩子有五六百人,但招生名额只有100个。于是,先农坛制定了一套筛选学员的严格标准。
首先,年龄有限制:体操学员必须在10岁以上,乒乓球学员至少12岁,学习网球则要从13岁开始。为了杜绝虚报年龄,申请者必须出示户口本和当地公安机关的证明信。
通过了年龄关,还有专业考试、文化测试、身体检查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测评,全部优异才能脱颖而出。
进入体校,学生们开始了有规律的新生活:上午训练,下午文化课学习。半训半读的方式,使学生们不会因训练而失去获取文化知识的机会。
“如果岁数大了还不能像何可欣一样成为冠军,我就去上大学。”说起未来的打算,金杨蕊娜回答得很干脆。
“更多的学生是没有机会成为世界冠军的。不过,他们很多都考进了不错的大学,毕业后有的下海做生意了,有的回家乡当教练,各行各业干什么的都有。”在先农坛体校任教27年的周树森,是上世纪60年代乒乓球国家队队员,他的兄长周兰荪与庄则栋同为“五虎将”之一。周老师教过的学生有几百人,最得意的门生就是张怡宁和丁宁。
“我们的宗旨是传技育人。”周树森认为,即便许多学生没有在竞技体育上取得优异成绩,一样可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因为,他们已经学到了最宝贵的东西——拼搏精神。
叁新的希望 说到先农坛体校,不可不提毗邻的先农坛体育场。
8月暑热,午间的阳光很刺眼。先农坛体育场南看台上,高10米、宽24米的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块大型彩色屏幕很吸引眼球。向下俯视,多彩的钢座、绿草如茵的球场、紫红的跑道,依旧光鲜。微微发烫的400米环形橡胶跑道上,四五个年轻人在奔跑着,尽情挥洒身上的汗水。
先农坛体育场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公共体育场,建成于1938年。之后的许多年,先农坛因为拥有这家体育场而广为人知。
建国后,先农坛体育场更是一度成为上镜率最高的体育场所:1949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纪念大会在这里举行,使这座体育场载入党史;同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次大规模的首都体育大会又在先农坛体育场举办,近30000人参加大会,周恩来、彭真、薄一波等国家领导莅临观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的体育工作还没走上正轨,那时的先农坛体育场条件也颇为落后,仅有一个带看台的简易田径足球场,外面是用铁皮封顶的棚子。场地里,杂草丛生、石砾满地,沙坑很硬,垫子很紧;冬寒夏晒,风吹扬起灰尘满天。即便如此,先农坛体育场依旧是全北京市数一数二的运动场地,保证了先农坛体校得天独厚的训练资源。
随着北京市各座崭新的场馆拔地而起,相对陈旧的先农坛体育场渐居二线。不过,这里依旧是先农坛体校必不可少的训练场地,许多世界闻名的冠军人物都曾在此留下训练的汗水。
走出先农坛体校圆拱形的中式大门,进入车水马龙的世界。回头望去,远远看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横幅在微风中飘动。先农坛体校和先农坛体育场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奥运——为未来的中国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体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