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8月24日消息 一份投行报告披露的数千亿元经济刺激方案引起轩然大波,但却无人识其真伪。不过,一向以稳健为纲的财政政策,确实已经有了积极的意味。
上周,本报多方求证获知,高层的确在考虑扩张性财政政策方案,目的是“适当缓一缓”紧缩政策,防止经济下滑。
这一方案涉及的金额大约是3700亿元,其中包括2200亿元新增支出和1500亿元的减税计划。
消息人士称,方案已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层面获得认可,还需要财政部等部委进一步细化,再交国务院批准。不过财政部官员称,还没有听说相关方案。
在雪灾和四川地震之后,财政预算内可灵活支配的资金只剩数百亿元,这意味着,如果年内启动经济刺激方案,只有动用超收收入。
求证经济刺激方案 8月19日,摩根大通(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龚方雄在他的一份报告中披露,中国高层领导人正在考虑一个2000亿-400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包括减税和稳定资本市场以及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
这份报告并未得到任何官方人士的证实。但报告发表次日,中国股市暴涨。随后,报告在学界引起了广泛争议。
本报多方求证获知,一个类似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方案确实在考虑中,但目前尚没有最终的定论。
财政部官员称,他们已经知道有人出了这个“主意”。不过这位不具名的官员说,出主意和落实到预算是有距离的,财政部的政策应该是根据整个经济的需要——如果中国经济下滑明显,需要通过政府支出去刺激经济,从程序和资金来源上是可以实现的。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一位官员说,现在确实在考虑这样的政策,目的就是缓一缓紧缩政策,防止经济下滑。“虽然通过非正式途径流出了部分数据,但并不影响高层研究这一方案”。
本报获知,有关方案在中财办层面获得认可后,还需要经过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的细化,并报国务院批准,而减税等政策的落实,还需要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目前讨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方案,涉及金额大约3700亿元,包括1500亿减税计划和2200亿新增支出计划。
据权威的市场机构透露,减税计划包含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出口退税、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等几个方面,总额涉及1500亿元。
新增支出几乎包括了民生和投资等主要领域。如社保支出450亿元、农业460亿元、科技教育380亿元、公共建设350亿元、国企补贴80亿元、能源、大宗商品进出口补贴280亿元,等等。
不过,如果这一政策在年内落实,将会面临的问题是,预算内已没有多少可用资金。
目前预算内可以调动的只有预备费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今年预备费安排350亿元,因为雪灾、地震等灾害的发生预备费已经支出所剩无几,预算稳定调解基金还剩432亿元。财政部官员说,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要动用当年的超预算收入。
但令财政部担心的是,现在预算收入能比支出超多少还是个未知数,“不能说上半年超,全年就超很多,没那么简单。”上述官员说。上半年财政收入完成3.4万亿元,同比增长33%,收支相抵盈余1万亿元。
财政部8月22日发布的消息称,今年7月份,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323.25亿元,同比增长13.8%,但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9.3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回落了19.7个百分点。
在财政部看来,减税计划已经没有多少空间。财政部官员表示,财政部门已经做了一些调整,比如企业所得税税率已经下降,最近重新提高了一些纺织品的出口退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半年刚调了一次。在地震灾区,很多税种的税率也降低了。
激辩扩张财政政策 由于预期大部分资金不会像多数人想象的以刺激投资为主,而是更多用于社保、科技教育、农业等领域,在渣打银行经济学家李炜看来,不能由此判断,这是一个积极的扩张的财政政策——450亿元的社保支出并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拉动消费,而350亿元的公共建设支出所占比例太小。
不过,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认为,虽然现在提出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但动作上完全可以更积极,毕竟现在保经济增长是第一位。“是时候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去刺激经济了”。回想这半年来参加的会议和听到的各种官方发言,他判断,这个方案获得通过的可能性很大。
“第四季度GDP很有可能下滑到9%以下。”梁优彩说,这也是国务院高层最为担心的。所以,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被认为正合时宜。
中国政府上一次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1998年。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出现大幅下滑,为防止进一步下滑,中国政府展开了一轮固定资产投资高潮。从年初制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调整为增加14.8%。
不过,这一次梁优彩认为应该刺激消费而不是固定资产投资。因为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必然会限制消费,储蓄率下不来,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很难进行,将会愈加失衡。
从目前的预期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的确会很小,大部分会用在社保、农业和教育等领域。李炜认为,这个政策并不是很直接,不是说投了1元能产生1元的消费,生产1元的产品,不能形成这样的循环。
李炜因此怀疑,方案的动机可能并不是刺激经济,而只是对超收收入的支出安排而已。
积极政策为时过早 渣打银行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出台这一政策在时点上为时过早。
“现在我们的货币政策相对还是紧缩的,这时适度放松是应该的,但我们认为应该适度松货币。”李炜说。
根据渣打银行的调查,目前企业投资意愿很高,只是苦于没有资金来源,那么适度放松一下贷款,问题就得到解决,可能跟采取财政政策效果是一样的。
渣打的考虑是出于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判断。渣打认为,中国经济从2009年开始可能下滑速度加快,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意愿会下降,那时需要政府来出面刺激消费。现在企业和个人有消费意愿的情况下,政府不应急于代替企业和个人进行消费。显然在他们看来,这个政策没有用在刀刃上。
外国投行的观点并不能代表国内学者的想法。
梁优彩认为,政策是有时滞性的,所以出台要超前一些,如果经济真的已经下滑了,再出台刺激政策就晚了。
在金融危机肆虐的1997年底,中国政府制定199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0%。梁优彩曾给当时国务院领导写信说,如果不采取更积极的政策,经济将会下滑到6%以下。
后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到14.8%,但政策落实已是1998年6月。梁优彩认为,那次政策启动还是有些慢,所以也导致1998和1999两年,中国经济增长低于8%。
在他看来,货币政策已经局部做了一些调整,但仍然是紧缩的货币政策,这时,财政政策就应该更积极一些,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李炜并不愿意把现在的中国经济环境与1998年相比。他认为,1998年中国面临的是危机,而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形成很严重的影响,经济只是处于下滑趋势中。他认为,1998年,中国是在使用货币政策无法解决危机的情况下,才采取了财政措施,而现在中国是有货币政策空间的。
不是救火措施 尽管如此,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扩张财政政策方案本身并不意味着政府政策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3700亿元的资金占GDP的1.77%,不算很多,所以李炜更确认,这并不是市场所说的救火措施。应该是着眼于长期的可持续的,以完善经济增长结构为宗旨的对策,并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措施。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财税研究室副主任杨志勇说,财政政策一向作用很快,但决策过程很长。1997年7月爆发金融危机,中国在第二年6月真正开始积极政策。同样,从去年底我们就在说财政政策要扩张,现在还没有动作。
梁优彩认为,政府正在紧密地根据经济周期调整政策。中国连续几年采取紧缩政策,到去年底还提出“过热”、“双防”,但今年二季度经济开始下滑,政府的政策马上有所放松,除了货币政策局部调整后,考虑出台这样的财政政策方案,表明宏观调控已经走向成熟。
这个政策的效果多长时间能显现?李炜预测:“一般什么时间把钱花出去什么时候就有效果,效果显现从政策出台这个信息一出来就有效果,这是第一轮,在此之后的一到两个季度,随着政策的落实,会带来第二轮的刺激效果”。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