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4日电 题:“真实的北京超乎想像”——外国人的中国印象
新华社记者
对于日本朝日电视台记者宫本洋志来说,离开北京前的最后一个梦想是饱食一顿真正的“中华料理”。
到中国后,奥运注册记者宫本就一直扑在场馆忙碌。
这么多天来,他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但他觉得身体比在日本的时候还好。“可能是中国菜对我的肠胃很好,”他说。
来北京前,32岁的宫本收集了大量媒体资料,看到许多关于污染的报道。他一度想象北京是一个非常肮脏的城市——大街上行人随地吐痰,厕所里面污秽不堪,饮食不干净,水也不干净……,他甚至特地随身带了一个滤水器。
不过,这个滤水器的包装根本没打开过。他发现,“北京的水很干净,跟我在日本一样。”
曾有一个欧洲国家的记者告诉宫本,自己原以为北京的政治气氛很紧张,走在街上言谈稍有不慎就会被抓走,结果呢,北京的大街热闹轻松,行人还冲着外国人友好地微笑。
像宫本和他的记者朋友们一样,许多外国游客也发现了“另一个中国”。
澳大利亚小伙子马尔金·莱尔德陪中国女朋友看了男子曲棍球比赛,还到“鸟巢”看了田径比赛。
北京之行,彻底改变了他对中国“贫穷、落后,不是很发达”的印象。除了像普通游人一样踏足故宫、长城,年轻的他还骑上自行车,载着女朋友,闲逛在南二环的街道上,“看一个真正的北京”。结果,他诧异而惊喜地发现:“北京是一个古老和现代结合得很好的城市。”
而在德国退役赛艇运动员沃尔夫冈·玛内其眼里,北京的内涵,远不只古老与现代那么简单。
位于大山子的798艺术区,这个汇聚中国当代艺术之地,让沃尔夫冈·玛内其大开眼界。他说:“没想到北京有一个艺术氛围这么好的地方,真希望德国也有一个。”更让他诧异的是,这个艺术区改建于一个老军工厂,其中所有包豪斯风格的建筑,都出自原东德建筑师之手。
另一位与798结缘的比利时人吉姆·贝克尔,如今在一家叫尤伦斯的画廊工作。来北京之前,他觉得北京有些过于现代化。“由于经济发展很快,北京充斥着高楼大厦和现代化建筑”。
但北京改变了他的这种感觉。在798七个月的工作,让他感受到了强烈的当代北京艺术。后来,他搬到东四十条的胡同里居住,又深深感受到北京很地道的民间文化传统艺术。
“我特别喜欢在那些窄窄的胡同里面漫步,跟四合院里的老百姓聊天。不管是传统建筑还是友善的街坊邻居都非常好。”25岁的贝克尔说。
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马和励截至今年8月就在中国工作5个年头了,除了中文还不太流利,对中国已经非常了解了。他说:“奥运让全世界这么多人都聚在一起,给大家一个面对面的相互了解的机会。”
“只有你来了,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他说。
本届奥运会共有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1194名运动员参赛,注册的媒体人员达77000余人。据旅游部门预测,奥运期间北京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总数将超过百万。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贝克尔说。这个观点,得到维利·莱姆克的赞同。
62岁的维利·莱姆克,是联合国秘书长体育促进与和平特别顾问,作为潘基文的特派代表出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2年前,他来过中国,“那时候街上外国人很少,人们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莱姆克说。
而前两天,当他一个人去肯德基快餐店吃东西找座位时,一个素不相识的中国女士正要离开,热情招呼他坐在她的座位上。
莱姆克觉得,“这与以前人们异样的眼神完全不一样”,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奥运期间,他曾经跟很多志愿者聊天,从人权到政治无所不谈,谈话“很自由、很放松”。他说:“这些志愿者是中国最好的外交官,他们让我发现中国越来越开放。”
奥运结束后,莱姆克将会收集所有联合国特派考察项目的研究成果,向潘基文汇报。他希望能“告诉大家我在这里看到的一切”。
“我感到我不仅受到中国政府和北京奥组委的欢迎,而且受到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欢迎,他们真的变了。”他说。(参与采写者:姬少亭 戴盈 富梦瑶 程新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