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大众体育的奥运契机
奥运会给我们带来“健、力、美”享受的同时,也使我们懂得了要把体育融入社会,引导民众更广泛地参与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争
北京奥运会的精彩赛事,终将成为历史,但它对中国的影响远没有结束。
|
多元化发展的样本
8月11日中国女子水球队11比12小负上届奥运会亚军美国队,创下了奥运会女子水球历史上常规时间内双方进球总数的新纪录。不看比赛现场,单从比分就可以感受到赛场上你来我往的激烈对攻。如果再了解到这支队伍成立不过4年,平均年龄不到20岁,大部分队员是在校大学生,又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可知道她们创下的纪录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世界女子水球一向是欧美强队的领地,2004年成立的中国队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与之抗衡,多少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中国女子水球队的13名队员,目前全部就读于天津商学院、成都体院、北京体院等学校,其中大学本科生占80%以上。因此这支队伍被称为“中国第一支国家级大学生运动队”。
“她们是真正的英语专业大学生,每天上午学文化,下午训练,考试题与其他学生一样,而且成绩都合格。”曾为中国女子水球队输送过多名主力队员的天津商学院副院长魏胤亭介绍说。
队员们从事水球项目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普遍因为喜欢。19岁的乔蕾颖参加水球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健身”;18岁的马欢欢加入水球队的原因是“喜欢玩水”……
这些有限的信息足以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她们为每一场比赛拼搏时,也是在享受着比赛。毋庸讳言,我国一些运动员退役后无所适从,甚至生活无着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而另一方面,许多国外优秀运动员往往同时有着高学历,离开赛场则以律师、牙医、公务员等身份示人。中国女子手球队无疑提供了一个中国体育事业可资拓展思路的样本。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认为,当初我们国家为了发展竞技体育,展示中国的形象,单独设立了一个体育系统。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可以高效、迅速地培养出体育人才,但是这里的人才是不全面的。
“要让体育回到正常的教育体系来。美国就是这么做的,而且是成功的。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个斯坦福大学比整个中国代表团拿的金牌还要多一块。”他说。
在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突飞猛进,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摘金夺银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一个共识:竞技体育只是奥林匹克的手段,附着于其中的文化和教育行动,以及培养人们对体育的热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奥林匹克的真谛。
向体育精神回归
北京奥运会期间,国人对奥运金牌的心态平和了很多。竞技体育胜负观的悄然变化,折射出中国人体育心态的日益成熟。体育,由之亦逐渐回归其本来的功能和意义。
“对中国人而言,现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精英体育,更多是一种表率、演示和树立标准的作用。例如姚明,极大地带动了中国青少年打篮球的热情。”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群众体育研究中心主任江崇民说。
中国人依然关注奥运金牌,依然为中国的体育健儿骄傲,但中国人开始更关注自身的健康和生命的质量。
毛振明教授表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承担了不同的任务。随着竞技体育承担的任务基本完成,就要让我们的国民既热爱体育,又参与体育锻炼,享受运动和健康的乐趣。近些年来,体育健身热潮在中国大地上涌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城市,请客吃饭不如请客“流汗”已成风尚。逢年过节,健身场馆热火朝天,送体育“年货”。体育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运动成为很多人的生存方式。
北京奥运会,点燃了更多人的运动激情。
“人民群众正把关注奥运、支持奥运的热情,转化为积极投身全民健身的自觉行动,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了浓厚的健身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文明、蓬勃和谐的良好风尚。”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奥运之前,上海杨浦区的新凤城小区的居民也举行了有100多人参加的“社区运动会”。运动会上,乒乓球、球操等项目大受居民欢迎。居委会干部说,奥运期间,小区里每天早上都有人自发组织跳球操。
上海体育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员蒋世玮说:“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拿了那么多金牌,当然是件喜事。但我的愿望是,希望奥运能借此普及,让各个乡村的人都知道奥林匹克,让更多的人拥有运动的爱好、激情和条件。”
可以预见的是,2008年奥运会不仅是十几天的体育盛会,而是能够在一个长远的时期内进一步促进公众的体育热情和推动各项体育事业发展的契机。
拥抱大众体育时代
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后,社会上开始流传“中国是金牌大国而非体育大国”的议论,尽管这种声音不占主流,却真实地反映出一种社会呼唤——中国要真正成为体育大国,不能只靠竞技体育的成绩,而要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共同发展。
世界上很少有国家比中国在体育事业上更慷慨地投入公共资金了,但在人口基数巨大的国情面前,中国人均拥有体育设施、人均体育锻炼时间、平均健康水平,与发达国家几无可比性。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有的体育场馆向普通居民开放过度市场化运作,财政支持的身影则难寻踪迹;部分大中城市开始发展高尔夫运动,社区体育却难觅一方空间;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体育设施有待完善。显然,相对于奖励那些已经名利俱丰的奥运冠军们,包括8亿农民在内的普通国民无疑是更需要用实际投入予以支持的人群。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申奥成功7年以来,大众体育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正发生着悄然变化。这7年,正是中国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探索前行的7年。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执政理念中值得关注的重要变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7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体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群众体育的法规政策。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省、区、市制定和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起草的全国性的《全民健身条例》也已经提交国务院法制办。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说,中国的群众体育工作以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为目标,积极践行“人文奥运”理念,全力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各级体育部门、单项运动协会、行业体协和社会各界积极动员、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引导人民群众把关注奥运、支持奥运的热情转化为积极投身全民健身的自觉行动。
必要的投入,是改善基础条件的首要前提。据冯建中介绍,到今年年底,中央和地方将投入超过26亿元资金,在全国建成870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目前全国各地在“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中的资金投入达到30多亿元,使全国公共体育场地增加了将近2000多万平方米。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制定下发的《“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提出,5年内中央和地方投资30亿元,支持全国10万个行政村完成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使全国1/6的行政村都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
盘活存量,整合体育资源、缓解公共体育设施缺乏的矛盾,亦是现实的选择。从2006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在全国进行了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试点工作,确定了29个省、区、市的499所学校为开放试点学校,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
市场的神奇之手,为大众体育激活巨大的空间。申奥成功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充分发挥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建设的引导作用,地方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实现了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这一时期,中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形式多样、亲民便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在市场机制的催化下,体育经济也得以勃兴。在政府加大对大众体育投入力度的同时,大众体育正向市场化方向迈进。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从2000美元向3000美元发展的阶段,正是国民消费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是体育消费快速增长的阶段。
青鸟健身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成曾对媒体表示,2001年“青鸟”起家时,拥有3500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的健身会所一家,花6800元购买会员年卡的只有2300人;而现在,拥有同级别的会所已有35家,累计购买年卡的已达5万余人。
分管体育经济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王钧认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产业将迎来一次重大的战略机遇。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后,正是十几亿中国人从解决温饱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转变的时期,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体育的需求空前高涨。
奥运会给我们带来奥运会“健、力、美”享受的同时,也使我们懂得了要把体育融入社会,引导民众更广泛地参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和内涵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是否发达的标志。□
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