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 <解读>古老的北京,正以大规模新建筑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鸟巢、水立方、央视大楼、巨龙(首都机场T3航站楼)……成为一个城市新生的体态特征,它们无一例外地体量巨大,个性鲜明。自明朝的中国建筑艺人开始全面建造北京城以来,中国首都从未经历如此的建设阶段。
那时的工匠以紫禁城为中轴线,设天坛和日坛为关键方位,让这座都市的建筑充满了符号意义。而现在,一座座“新地标”拔地而起,让这座城市的古代文明与现代魅力交相辉映。一座座奥运场馆先后亮相,这些造型别致的场馆不但成为北京的新地标,也成为展示国内最新、最优秀技术和工艺成果的大舞台。2008北京奥运,对于这些建筑来说是具有历史的象征意义,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建筑,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在开工之前已经为全世界所瞩目。奥运会还未开始,这些建筑已经在全世界家喻户晓,它们也将成为北京的代名词,中国的名片。
新材料 <解读>新材料的运用成为北京奥运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京奥运场馆的主体建筑材料、场馆设施配套材料、体育设施配套材料、周边设施及城市建设配套材料及其他相关材料等对新材料的大量需求,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尤其是生态建材、可降解塑料、无铅助剂、太阳能电池以及清洁燃料等绿色材料产业,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据悉,在奥运场馆建设中,仅纳米材料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走进各大体育场馆,纳米改性涂料、纳米孔超级绝热材料、纳米自洁玻璃等,随处可见。在“水立方”,构成“皮肤”的3000多个不规则“泡泡”,是由新型的环保节能材料四氟乙烯膜(ETFE)制成的。1米长的膜可被拉伸至3.5米长,熔点高达275摄氏度,即使用火烧都不会点燃,因此被人们称为“塑料王”。支撑国家体育馆“鸟巢”的钢筋铁骨,全部是国产的比通常建筑用钢材强度超出一倍的低合金高强度Q460厚钢,成为世界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
新技术 <解读>北京奥运会在信息服务、城市交通、食品安全、气象保障等方面更加快捷方便。用于奥运会的新技术新产品,如环境保护、清洁能源、信息通讯、智能交通等,在奥运会这个国际平台展示以后,会很快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并可能形成新的消费时尚。与此同时,通过服务奥运会,不少科研机构和企业刻苦攻关,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必将有效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从而惠及百姓和社会。信息通讯、智能交通和安全保障等先进技术成果的大量运用,使人们的生活更便利、更安全,也更多彩多姿。大量新技术的运用已经明显推动了我国交通、建筑、气象等传统产业的整体提升,同时也促进了新能源汽车、能源环保和信息等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自2001年申奥成功,“科技奥运”以及以此为支撑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理念便开始逐渐植根于广大中国民众的心里。崇尚科学、热爱科技、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等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时尚。
新能源 <解读>据悉,北京奥运会的新能源利用率居历届奥运会之首。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再生水热泵冷热源系统、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新能源汽车等69项新能源技术在奥运场馆应用,为奥运能源保障和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围绕“绿色奥运”和节能减排,一批先进的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高效节能和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500多辆新能源汽车已投入使用,奥运中心区域的交通实现了“零排放”。同时,在奥运会周边运行的近百辆混合动力汽车和几千辆燃气汽车,都达到了国Ⅳ排放的标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在奥运场馆采暖制冷方面使用比例达到26%以上;在奥运会主要的场馆和设施中大面积使用半导体照明,节能达到60%到70%;突出水资源综合利用,奥运会场区、中心区雨洪利用达到80%,奥运馆内的中水回用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