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沈阳8月25日电 卢俊、特约通讯员严玉葆报道:8月中旬,沈阳军区某坦克修理大队一项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科研成果——“装甲车辆修复件工业机器人热加工中心”在3个战区的装甲维修系统得到推广,使这些部队的装甲部件再生能力提高了好几倍。
至此,该大队近3年来取得的多项科研攻关成果,被总部机关在全军装甲维修系统推广应用。
3年前,该大队被确定为沈阳军区和全军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转型试点单位。在编制人员减少、任务量增加、高新技术装备保障难度大的情况下,如何当好保障转型的探路者?大队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论证,明确了装备维修保障转型的突破口:适应信息化装备保障需求,大力开展科研创新,提升维修保障手段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维修保障手段的全面升级。
科研创新是维修保障手段升级的强大引擎。这个大队过去每年都取得五六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但适应维修保障转型需求的成果不多。为此,大队请来了相关专业的一流专家,展开信息化装备保障手段需求论证,提出了一系列实现维修手段智能化升级的攻关课题。他们研制成“装甲车辆底盘部件柔性修理线”,突破了沿用数十年的修理模式,使坦克在修时间缩短了3/4,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引进数控等新技术新工艺,只要把程序编好输入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完成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效率和精度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