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市环境不可能也不允许在奥运赛事后出现大的反弹,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预期所决定的。”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08办”)副主任谈志民说。
谈志民说,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构想,“新奥运”只是过程,“新北京”才是目标。
奥运会后,政府会继续从普通市民的角度审慎看待城市环境,围绕目前的不足与薄弱环节,以人为本来加强环境建设。城市环境管理“齐步走”
和国外很多发达城市一样,北京城内的很多路口都设置了电线杆、通信杆、交通疏导杆、街牌、垃圾桶和公用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然而,在部门行政管理体制下,这里的每个设施又都是权力的象征,代表着与城市管理有关的二三十个部门。
筹办奥运会之前,由于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标准,结果往往导致路口公共空间被无序占用,服务的功能被弱化。2005年,北京市成立“08办”负责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全市的环境建设。
两年后,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正式实施。北京市还制定下发了《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方案》《北京胡同环境整治指导意见》等数十个规划标准和工作方案,使全市环境建设从过去的“一事一议”变得有章可循、标准统一,为部门间的合作协调提供了规范和依据。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说:“奥运会为北京市改善城市管理协调机制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经过七年的筹备和实际运行,几乎所有部门负责人都感觉到一些工作仅靠自己部门是完成不了的,深感与其他部门协调的重要,也尝到了协调配合的甜头。”
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发轫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效率不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仍然是行政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伟认为,如果北京能在七八年内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那将会是奥运会留给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要“面子”也要“里子”
很多人都注意到,奥运会前夕,北京城的主要大街、交通枢纽、旅游接待饭店、旅游景区及周边的临街建筑物外立面被粉刷一新。
其实,除了这些“面子”工程外,北京市政府部门还本着“奥运环境建设惠于民”的思路,切实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
在整治北京旧城二环路以内的600多条胡同时,政府不仅出资粉刷了外墙,而且在不改变胡同原有肌理的基础上修缮了房屋,铺装了道路。当西城区受水河胡同居民宋秀兰重新搬入5号院时,她几乎认不出这个住了40多年的地方,因为胡同还是那条胡同,格局未变、尺度未变,但是一栋栋平房已按照清末民国初传统工艺经过“原拆原建”的整体翻新,朱红的木门窗映衬着比肩而立的合瓦青砖房,尽显古朴、优雅。
谈志民说:“北京的环境建设是从市民改善自身环境的愿望出发的,我们不能让老百姓为奥运会牺牲自己的环境,而是从细节出发,让老百姓从奥运环境建设中得到实惠。”专家献智,公民参与
作为首都,北京的环境建设与城市规划一直备受瞩目。为此,在酝酿奥运环境建设之初,北京市就组建了专家顾问队伍,聘请专家对各项工作进行论证和规划,甚至具体到色彩的选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科领衔专家詹庆旋、尹思谨、边兰春还专门为北京设计了建筑主色推荐色谱。《北京市主要大街重点地区清洗粉饰建筑物外立面工作方案》明确规定,建筑外立面色彩要“稳重不夸张”“大气不局促”“素雅不浓烈”“协调不跳跃”。
除专家外,北京市奥运环境整治的另一股力量就是市民。为扩大市民参与渠道,北京市政府部门精心设计社会动员活动,先后有100多万人次主动参加了“清洁城市”系列公益行动,全市设立了2万多个环境建设志愿服务监督岗,700多万人次参与“我爱北京”环境建设系列社会评选,“巧办法治理大环境”征集活动收到市民建议2000多条。
在北京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摇篮———天桥,街道采取召开居民现场会、入户谈话形式,对有不文明行为的居民进行说服教育。
谈志民说,在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人民是主体,政府负主责,奥运会的举办极大地促进了北京城市环境水平的提高,政府主管部门必须乘势而上,持续开展环境建设和完善环境管理,加快北京建设宜居城市的步伐。(据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